《鹧鸪天》

时间: 2025-01-27 04:01:43

年歌之,不甚如人意,聊载于此,为长短句体之助云

楼上缃桃一萼红。

别来开谢几东风。

武陵春尽无人处,犹有刘郎去后踪。

香合小,翠帘重。

今宵何事偶相逢。

行云又被风吹散,见了依前是梦中。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鹧鸪天

作者: 周紫芝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年歌之,不甚如人意,聊载于此,为长短句体之助云楼上缃桃一萼红。别来开谢几东风。武陵春尽无人处,犹有刘郎去后踪。香合小,翠帘重。今宵何事偶相逢。行云又被风吹散,见了依前是梦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岁月流逝,虽然心中有所遗憾,但也只能将这些情感寄托于此。诗中描绘了桃花的盛开与凋谢,令人感慨春天的短暂。即使在武陵的春天已过,无人问津,也依然留有刘郎的身影。夜晚的相遇是偶然,似乎一切都如梦境般虚幻,令人难以捉摸,最终又随着风去,无影无踪。


注释:

  • 年歌之:指的是对时光的感叹与歌颂。
  • 聊载于此:暂且把这些情感写在这里。
  • 缃桃:一种桃花,颜色鲜艳。
  • 武陵春:指的是武陵地区的春天,诗意之地。
  • 刘郎:指的是刘郎,可能暗指一种怀旧情感的投影。
  • 香合:指一种香料盒,象征着美好回忆的保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紫芝,字仲明,号紫芝,出生于宋代,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风貌。周紫芝的诗作往往融入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一个充满怀旧情绪的时代,诗人可能因个人生活经历或社会变迁而感到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此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眷恋。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了感伤与怀旧的词作,周紫芝在诗中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创造出一种唯美又略显哀伤的氛围。诗的开头通过对“年歌”的提及,引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接着,诗中描绘的“云楼上缃桃一萼红”,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也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在“武陵春尽无人处”的描写中,诗人进一步深化了孤独感,仿佛春天已经结束,留下的只有对过去的追忆。而“犹有刘郎去后踪”则是一种对往昔恋情的缅怀与期待,虽然现实中已无踪影,但那份情感依旧存在。

最后的部分,诗人通过“行云又被风吹散”的意象,表达了对梦境般相遇的无奈与无常,仿佛所有的美好都在风中消散,令人感到深深的惋惜。这首词在结构上运用了对仗与排比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节奏感又富于音乐性,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年歌之:感叹时光流逝,年复一年。
  2. 聊载于此:无奈之下,把感情寄托在诗中。
  3. 云楼上缃桃一萼红:描绘春天美丽的桃花,象征青春和美好。
  4. 别来开谢几东风:暗示春天的结束与时光的无情。
  5. 武陵春尽无人处:武陵春天已去,孤独无依。
  6. 犹有刘郎去后踪:怀念曾经的恋人,留下的痕迹。
  7. 香合小,翠帘重: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忧伤的气氛。
  8. 今宵何事偶相逢:偶然的相遇,充满了未知与期待。
  9. 行云又被风吹散:美好如梦,随风而逝。
  10. 见了依前是梦中:感叹这种美好仿佛只存在于梦中。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香合小,翠帘重”,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
  • 比喻:将生活的无常比作行云,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逝去青春的惋惜与对过往情感的追忆,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爱情与春天的美好,短暂而易逝。
  • 东风:象征春天、希望与生机。
  • :象征梦幻与不定,代表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武陵春”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夏天
    • B. 春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香合小,翠帘重”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

    • A. 明亮而热闹
    • B. 温馨而忧伤
    • C. 苍凉而寂静
    • D. 喧嚣而繁忙
  3. “行云又被风吹散”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轻松愉快
    • B. 难以捉摸与无奈
    • C. 稳定安宁
    • D. 兴奋激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周紫芝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感伤,而后者则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均显得细腻动人,但主题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