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其六 良会》

时间: 2025-01-26 06:15:13

凤钗欲溜欹香枕。

枣花飞堕鸳鸯锦。

漫爇玉炉香。

那愁今夜长。

癫狂真个醉。

不放檀郎睡。

些事最消魂。

啼痕和齿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钗欲溜欹香枕。
枣花飞堕鸳鸯锦。
漫爇玉炉香。
那愁今夜长。
癫狂真个醉。
不放檀郎睡。
些事最消魂。
啼痕和齿痕。

白话文翻译:

凤钗快要滑落,斜倚在香枕上。
枣花飘落,映衬着鸳鸯织锦。
随意地焚烧着玉炉中的香。
今夜何必愁苦漫长。
我已醉得癫狂。
不让檀郎入睡。
这些事情最让人伤心。
泪痕与齿痕交织在一起。

注释:

  • 凤钗:一种女性头饰,象征美丽。
  • 欹:倾斜。
  • 香枕:香气扑鼻的枕头,意象中蕴含着温柔和爱意。
  • 枣花:象征着青春和美好的事物。
  • 鸳鸯锦:描绘了双鸳鸯的美丽织锦,象征着爱情。
  • 玉炉香:用玉制的香炉焚香,寓意奢华与雅致。
  • 癫狂:形容因醉而失去理智。
  • 檀郎:指爱人或情人,通常用作对男性的爱称。
  • 消魂:意指感情的伤痛,令人神伤。
  • 啼痕:泪痕,表明悲伤和思念。
  • 齿痕:吻痕,象征两人亲密关系的痕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俞,清代词人,以写词见长,其词清丽婉约,情感细腻,常描绘女性情感和生活场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女性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逐渐受到关注。诗中表现出深厚的爱情和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反映了当时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抒发。

诗歌鉴赏:

《菩萨蛮 其六 良会》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爱情的柔情与忧伤。开篇“凤钗欲溜欹香枕”,即刻勾勒出一种亲密而又微妙的场景,展现了女子在夜晚独自思念情人的情景。而“枣花飞堕鸳鸯锦”则描绘了美丽的环境,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脆弱。

诗中“漫爇玉炉香”表明了诗人对爱情的沉醉,仿佛在用香气营造出一种浪漫氛围,而“那愁今夜长”则显露出心中的焦虑与不安,表现出对爱情的不确定。接下来的“癫狂真个醉”展现了诗人因为爱情而失去理智的状态,紧接着“不放檀郎睡”则表明了对情人渴望的强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复杂情感,既有甜蜜,也有忧伤,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内心挣扎。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读来令人心头一震,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思念与无法言说的痛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凤钗欲溜欹香枕:描绘女子在夜里依偎在香枕上,凤钗几乎滑落,暗示情感的柔弱与不安。
  2. 枣花飞堕鸳鸯锦:枣花的飘落象征着青春的流逝,鸳鸯锦则代表深情的爱情。
  3. 漫爇玉炉香:随意焚烧香,显示出一种闲适的状态,意象中却又隐含着对情感的沉醉。
  4. 那愁今夜长:表达了对夜晚漫长的忧虑,暗示着孤独和思念。
  5. 癫狂真个醉:因爱情而醉,失去理智,显示出深情的狂热。
  6. 不放檀郎睡:不让爱人入睡,反映出对情感的强烈渴望。
  7. 些事最消魂:细节中的小事最令人心痛,表现出心灵的脆弱。
  8. 啼痕和齿痕:泪痕与吻痕交织,象征着悲伤与亲密的相互交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物象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啼痕与齿痕”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拟人:描绘情感时赋予物品以情感,增加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女性的情感为主线,展示了爱情中的甜蜜与苦涩,反映出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同时也表现了女性在爱情中所承受的孤独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钗:象征美丽与柔情,暗示女性的身份。
  • 香枕:代表温暖与亲密,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氛围。
  • 枣花:象征青春与美好,暗示爱情的短暂。
  • 鸳鸯锦:象征爱情的美好与温馨。
  • 玉炉香:奢华与优雅的象征,隐含对爱情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凤钗欲溜欹香枕”中“凤钗”指的是:
    A. 男性头饰
    B. 女性头饰
    C. 饰品
    D. 其他

  2. 填空题:
    “枣花飞堕___锦”中空缺的词是?

  3. 判断题:
    这首诗表现的是对爱情的渴望与忧伤。(对/错)

答案:

  1. B
  2. 鸳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女性的情感与思念。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展现对爱情的深刻感受。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作品相比,董俞的词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强调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内心挣扎。
  • 纳兰性德的词则多了一份豪放,董俞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上更为突出,两者各有千秋,共同体现了清代词人的情感世界。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