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时间: 2025-01-11 06:25: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作者: 杨芳灿 〔清代〕
爱清淮水阁,珠袖卷玉帘丝。
唤载月青舟,酒痕零碧,吹上生衣。
几度腾腾浅醉,听红鹃啼过落花时。
梨梦悠扬蝶见,桃魂黯澹莺知。
天涯。佳约断星期。
艇子却归迟。
好踏歌小海,湘灵凄怨,瘦损吴儿。
萧萧夜潮寒色,怕惊乌难恋定风枝。
留客新弹短烛,香苔闲写情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清淮水阁的美好时光,珠袖轻卷着玉帘,借着月光,青舟轻摇,酒杯里泛着细微的酒痕。几度醉意朦胧,听着红鹃在落花时节的哀鸣。梨花的梦境悠扬,蝴蝶在其中翩翩而舞,桃花的灵气虽暗淡,却也为黄莺所知。身处天涯,佳期却已无期,归来的小舟却显得迟缓。更想在小海上踏歌,湘灵的凄怨使吴儿愈显瘦损。夜潮萧瑟,寒色侵袭,怕惊扰那栖息在风枝上的乌鸦。为留客人,重新点起短烛,香苔上写下情意绵绵的痴念。
注释:
- 清淮水阁:清淮河边的水阁,象征着宁静和美丽的环境。
- 珠袖、玉帘:形容女子的衣物,突出其轻盈美丽。
- 青舟:小船,代表轻松、悠闲的生活。
- 酒痕:酒杯上留下的痕迹,象征着饮酒的欢愉。
- 红鹃:一种鸟,常用来象征悲哀。
- 梨梦、桃魂:梨花与桃花的灵气,寓意美好而短暂的爱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芳灿,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本词创作于一个春日的夜晚,作者在水阁中独自沉醉于自然与酒的美好时光,反映出他对爱情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失去的惋惜。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是一首充满情感与自然美的词作,整首词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更是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与失落。开篇的“爱清淮水阁”便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而美好的氛围,仿佛置身于清风明月之下。词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视。
随着词意的深入,作者引入了酒痕、红鹃等意象,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醉意与落花相伴,仿佛在诉说着爱情的短暂与脆弱。作者通过“梨梦悠扬蝶见,桃魂黯澹莺知”,将自然与情感交织,展现了生命的诗意与无常。
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分离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无奈,尤其是“艇子却归迟”的句子,充满了对相聚与离别的思考。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都极为精妙,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爱清淮水阁,珠袖卷玉帘丝。”:开头直接点出作者对清淮水阁的喜爱,珠袖和玉帘指代美丽的女子,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 “唤载月青舟,酒痕零碧,吹上生衣。”:描绘了在船上饮酒的情景,月光照耀下的青舟,酒痕点缀着清澈的水面,生衣轻轻随风飘动,充满了闲适。
- “几度腾腾浅醉,听红鹃啼过落花时。”:反映了醉意中倾听红鹃的哀鸣,落花时节更显得凄美。
- “梨梦悠扬蝶见,桃魂黯澹莺知。”:梨花和桃花的意象,暗示着美好的爱情与生命的脆弱。
- “天涯。佳约断星期。”: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佳期已然断绝,暗含离别之苦。
- “艇子却归迟。”:归舟晚点,更加突显了相思之情。
- “好踏歌小海,湘灵凄怨,瘦损吴儿。”:想要在小海边踏歌,湘灵的哀怨情绪让吴儿显得愈发憔悴。
- “萧萧夜潮寒色,怕惊乌难恋定风枝。”:描绘了夜潮的寒冷,生怕惊扰到在风枝上栖息的乌鸦,象征着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 “留客新弹短烛,香苔闲写情痴。”:最后以留客和情痴收尾,展现了对友人的款待以及内心的痴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梨梦、桃魂等比喻爱情的美好与短暂。
- 拟人:红鹃的啼鸣、莺知的暗示都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和意象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对爱情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自然与人情的交融,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诗意与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淮水阁:象征着静谧与美好。
- 青舟:象征轻松的生活方式。
- 酒痕:象征欢愉与回忆。
- 红鹃、莺:象征爱情的悲伤与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淮水阁”象征什么?
- A. 兴奋
- B. 寂静与美好
- C. 远方
- D. 失落
-
“天涯。佳约断星期。”中的“佳约”指的是什么?
- A. 约定的相见
- B. 书信的往来
- C. 旅行的计划
- D. 朋友的聚会
-
诗中提到的“留客新弹短烛”是什么意思?
- A. 愿意留客
- B. 想要送客
- C. 继续聚会
- D. 结束聚会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和爱情的眷恋,但其情感更为细腻和深沉。与杨芳灿的《木兰花慢》相比,李清照更多地强调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而杨芳灿则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人情,展现了一种更为恬淡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清照与杨芳灿的诗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