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酒泉子·长忆西山
原文展示: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怀念西山,灵隐寺前的竹林后,冷泉亭上曾经游玩过,那时的三伏天似乎像是清秋。偶尔能看到白猿攀爬高树,它长啸一声,不知飞向何处?自从离开后,我几次看画图,还是觉得缺少那里的山峰轮廓。
注释:
- 西山:指的是西湖附近的山,常为文人墨客吟咏之地。
- 灵隐寺: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杭州西湖附近。
- 冷泉亭:亭子的名字,表示凉爽的泉水,寓意清凉和安静。
- 三伏:指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通常是夏季。
- 白猿:指白色的猿猴,象征灵动与自由。
- 画图:指画作,文人常通过绘画表达对自然风光的向往与追忆。
典故解析:
- 灵隐寺:灵隐寺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诗中提到的灵隐寺,暗示诗人对宗教和自然的融合之美的向往。
- 三伏似清秋:把酷热的三伏与清秋相提并论,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时节变化的敏感,及对清凉环境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阆,宋代词人,字子华,其作品多描绘山水,情感细腻,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诗人对西山的怀念之际,表达了对曾经游玩的地方的深情回忆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渴望。它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山水的热爱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酒泉子·长忆西山》通过对西山及灵隐寺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故地的深厚情感。开篇“长忆西山”即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过去游玩时光的怀念。接着,诗人通过描绘灵隐寺前的场景,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冷泉亭上旧曾游”一句,既是对游玩经历的回忆,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变化。诗中的“白猿时见攀高树”则引入了生动的自然景象,象征着自由与灵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最后两句“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表达了即使在画卷中寻找那份美好,心中对西山的思念依然无法得到满足。这种缺失感恰好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令人倍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忆西山:直白表述对西山的怀念,情感真挚。
- 灵隐寺前三竺后:描绘了灵隐寺的环境,表现出其优雅与宁静。
- 冷泉亭上旧曾游:提及过去的游玩经历,暗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 三伏似清秋:以反常的气候对比,表达了对清凉环境的向往。
- 白猿时见攀高树:生动的自然描写,象征自由。
- 长啸一声何处去:引发对自由的思考与向往。
- 别来几向画图看:通过画图来回忆过去,体现对美好景象的追寻。
- 终是欠峰峦:结尾的缺失感,深刻表达了对故地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三伏比作清秋,反映出诗人对气候的敏感和内心的渴求。
- 拟人:白猿的长啸赋予了动物以情感,使自然更具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有多处对仗,增强了词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西山的深切怀念,展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文景观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和缺失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山:象征着美好与宁静的归属。
- 灵隐寺:代表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的结合。
- 冷泉:象征清凉与宁静的心境。
- 白猿:象征自由与灵动的生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隐寺”是指哪个城市的寺庙? A. 北京
B. 西安
C. 杭州
D. 苏州 -
“三伏似清秋”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夏天很热
B. 夏天像秋天一样凉爽
C. 秋天来了
D. 冬天很冷 -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伤感
C. 忧愁
D. 怀念
答案:
- C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望庐山瀑布》: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李白的诗更为豪放,描写的意象更为壮丽。
- 《夜泊牛渚怀古》:也表现出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慨,风格上更具历史感,情感上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词有详细的解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帮助理解古诗词的技巧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