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

时间: 2025-01-26 01:45:09

渔阳烽燧起云间,玉辇苍黄下此山。

何事君王自神武,区区南渡鹿头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阳烽燧起云间,
玉辇苍黄下此山。
何事君王自神武,
区区南渡鹿头关。

白话文翻译

渔阳的烽火台在云间升起,
玉辇从苍黄的山下驶来。
为何君王自己显得如此神勇,
却只是微微南渡鹿头关?

注释

  • 渔阳:地名,古代指今天北京附近的地方,历史上常作战场。
  • 烽燧:烽火台,用于传递军事消息。
  • 玉辇:指皇帝的车,形容其豪华与尊贵。
  • 苍黄:指青色和黄颜色,形容山的色彩。
  • 南渡:向南方渡过,指君王出征或巡视。
  • 鹿头关:古代关隘名,位于南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常,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常描写自然景色和历史事件。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动荡的时期,表现出对君王出征的思考和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反映了作者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骊山》是一首反映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诗作。开篇“渔阳烽燧起云间”写出烽火台的升起,象征着战争的气息,暗示国家的动荡。紧接着“玉辇苍黄下此山”描绘了皇帝的出行,展现出宏伟的场面,然而在这华丽的背后,却掩藏着战火的残酷。第三句“何事君王自神武”发出疑问,表现出对皇帝的反思,似乎在质疑君王的决策是否明智。最后一句“区区南渡鹿头关”则显得有些讽刺,强调了君王的南渡并不代表真正的强大,反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首诗通过对比展现了帝王的权力与国家的危机,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复杂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渔阳烽燧起云间:描写烽火台升起的场景,暗示战争即将来临。
  2. 玉辇苍黄下此山:表现皇帝的出行,象征着权力与威严。
  3. 何事君王自神武:质疑君王的自信与能力,表现出对其决策的怀疑。
  4. 区区南渡鹿头关:强调君王的行程微不足道,反映国家的困境。

修辞手法

  • 对比:皇帝的华丽与国家的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烽火台描绘成有情感的存在,增添了诗的情感色彩。
  • 反问:通过质疑的语气,增强了诗的批判性。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君王出征的思考,反映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与对权力的质疑,揭示了权力的脆弱与历史的变迁。

意象分析

  • 烽燧:象征战争、动荡。
  • 玉辇:象征权力与地位。
  • 鹿头关:象征国家的防线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渔阳”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上海
    • C. 西安
    • D. 长安
  2. 填空题:诗中“玉辇苍黄下此山”描绘的是____的场景。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君王出征的支持。(对/错)

答案

  1. A
  2. 皇帝出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诗,表现对国家的思考与忧虑。
  • 《春望》:杜甫的诗,同样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感受。

诗词对比

  • 《春望》与《骊山》都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的思考,但《春望》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而《骊山》则更偏向对君王的批判。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宋代诗人的代表作。
  • 《古诗文典籍》:提供古代诗文的背景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