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玉阶 初度》

时间: 2025-01-11 05:45:01

寒催残蜡放梅时。

年华今又度、鬓先知。

故园何日是归期。

春晖无寸报、负恩私。

已看江海羽书稀。

嘉平新酿熟、放杯迟。

灯前争奏玉参差。

莫论人世上、是谁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催残蜡放梅时。
年华今又度鬓先知。
故园何日是归期。
春晖无寸报负恩私。
已看江海羽书稀。
嘉平新酿熟放杯迟。
灯前争奏玉参差。
莫论人世上是谁痴。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天气催促着蜡烛的残光,梅花盛开的时节又到了。年华又一次匆匆而过,白发却早已显露。故乡何时才能回去?春天的阳光虽好,却没有丝毫的消息来报答我对故乡的思念。已经看见江水与海洋之间的书信稀少,嘉平新酿的酒却要慢慢品尝。灯下争相演奏的乐曲虽美,却不必去论人世间谁才是真正的痴迷。

注释:

  • 寒催:寒冷的天气催促。
  • 残蜡:指蜡烛燃尽后留下的残余部分。
  • 梅时:指梅花盛开的季节。
  • 鬓先知:白发早显,暗指年华流逝。
  • 春晖:春天的阳光。
  • 报负恩私:报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羽书:指书信,古代用羽毛做的信件。
  • 嘉平新酿:指新酿的美酒。
  • 玉参差:形容乐曲的美妙。
  • 人世上是谁痴:反问人世间谁是痴迷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清标,明代诗人,生于南明时期,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但在诗词创作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作品多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朝玉阶 初度》创作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年华流逝的感慨交织之中,反映了明代社会动荡背景下人们的无奈与渴望。

诗歌鉴赏:

《朝玉阶 初度》是一首深情的诗篇,诗人以“寒催残蜡放梅时”开篇,描绘了寒冷的季节与梅花盛开的景象,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诗中的“年华今又度鬓先知”一句,透出了一种对时间无情的感慨,白发的出现预示着诗人对岁月的深刻认识与反思。

接下来,诗人提到故乡的归期,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思念。春天的阳光虽好,然而“无寸报负恩私”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孤独。接下来的“已看江海羽书稀”,则暗示着与亲人的联系日渐稀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加深刻。

“嘉平新酿熟放杯迟”一句,展现了诗人对美酒的珍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灯前争奏玉参差”则是一幅生动的灯下音乐场景,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与热闹。然而最后一句“莫论人世上是谁痴”,则让人反思人世间的种种情感与痴迷,似乎是在对世俗的无奈与嘲讽。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流逝、对故乡思念以及生活无奈的多重意象,令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催残蜡放梅时:寒冷的气候催促着蜡烛的残光,梅花的时节来临,暗示时光的流逝。
  2. 年华今又度鬓先知:年华不断流逝,白发早显,感叹时间的无情。
  3. 故园何日是归期:对故乡的思念,渴望归去的心情。
  4. 春晖无寸报负恩私:春天的阳光虽好,却没有丝毫的消息来报答对故乡的思念。
  5. 已看江海羽书稀:书信渐少,暗示与故乡的联系减弱。
  6. 嘉平新酿熟放杯迟:新酿的美酒需要慢慢品尝,表现对生活的珍惜。
  7. 灯前争奏玉参差:灯下的乐曲美妙,展现生活的热闹与美好。
  8. 莫论人世上是谁痴:对人世间痴迷的反思,表达对世俗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催残蜡”,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
  • 对仗:如“年华今又度鬓先知”与“春晖无寸报负恩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已看江海羽书稀”、“灯前争奏玉参差”,形成了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无常的反思,展现了人们在岁月洪流中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失落。
  • :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 江海:象征远方与思念的寄托。
  • :象征温暖与生活的美好。
  • :象征对生活的享受与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催”指的是: A. 温暖的天气
    B. 寒冷的天气
    C. 春天的阳光
    D. 秋天的风

  2.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哪一句中? A. 年华今又度鬓先知
    B. 故园何日是归期
    C. 嘉平新酿熟放杯迟
    D. 灯前争奏玉参差

  3. 诗中提到的“羽书”指的是什么? A. 书信
    B. 诗歌
    C. 音乐
    D. 酒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泊船瓜洲》 王安石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其情感更加直接;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通过自然景象抒发对故乡的渴望,两者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