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江》

时间: 2025-01-11 07:45:17

驿使何曾寄岭梅,古藤花下小徘徊。

无名异果自成树,没字残碑半是苔。

木杪山鸡如旦昼,江心仙岛欠楼台。

滩神凭险成遗庙,笑我何因到此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驿使何曾寄岭梅,
古藤花下小徘徊。
无名异果自成树,
没字残碑半是苔。
木杪山鸡如旦昼,
江心仙岛欠楼台。
滩神凭险成遗庙,
笑我何因到此来。

白话文翻译:

驿站的使者何曾将岭梅寄来?我在古藤花下徘徊不前。那无名的异果竟然长成了树,碑上无字的残碑上满是苔藓。树顶上的山鸡鸣叫,宛如白昼;江心的仙岛却缺少楼台。滩神在险峻的地方建立了遗庙,笑我何必来到这里呢?

注释:

  • 驿使:指传递信息的使者。
  • 岭梅:指生长在山岭上的梅花,象征着美丽与孤芳自赏。
  • 古藤:指古老的藤蔓植物,传达出一种沧桑感。
  • 异果:指不同寻常的果实,可能象征着不寻常的事物或经历。
  • 残碑:指破损的碑石,表明历史的久远与遗忘。
  • 木杪:树的顶端或高处。
  • 滩神:指水边的神灵,可能暗示着自然的神秘力量。

典故解析:

  • 江心仙岛:可能是指神话传说中的仙境,暗示着人的向往与追求。
  • 遗庙:象征着历史的遗迹,反映出人们对过往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志行,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融合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诗歌创作可能源于诗人游历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反映出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藤江》一诗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刘志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感悟。诗开头以“驿使何曾寄岭梅”引入,发出对过往美好事物的追忆,传达出一种孤独与失落感。诗中“无名异果自成树”一语,表现出对平凡事物的珍视,暗示着即使是普通的生命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接下来的“木杪山鸡如旦昼”描绘了清晨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而“江心仙岛欠楼台”则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无奈,似乎在隐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现实的距离。最后几句“滩神凭险成遗庙,笑我何因到此来”则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与质疑,诗人以幽默的口吻自嘲,增添了一丝哲理的深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和自我的思考,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与深刻的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驿使何曾寄岭梅: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表明过去那些美好的东西已不再,暗含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2. 古藤花下小徘徊:描绘了诗人徘徊在古藤花下,表现出一种无所归属的孤独感。
  3. 无名异果自成树:无名的果子也能长成大树,象征着每个平凡存在都有其价值。
  4. 没字残碑半是苔:历史的遗迹被苔藓覆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遗忘。
  5. 木杪山鸡如旦昼:以生动的景象描绘了自然的宁静,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6. 江心仙岛欠楼台:表达对理想世界的渴望,但现实却无法实现。
  7. 滩神凭险成遗庙:滩神的庙宇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历史的追思。
  8. 笑我何因到此来:最后以自嘲的语气,表达对自己追求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无名异果”与“江心仙岛”将自然与理想结合,增强诗歌的意象。
  • 拟人:如“滩神凭险成遗庙”,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特征,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使得整首诗在音韵上更加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岭梅:象征美好与孤独。
  2. 古藤:代表历史与沧桑。
  3. 异果:暗示独特与珍贵。
  4. 残碑:历史的痕迹,时间的见证。
  5. 山鸡: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6. 仙岛:理想与追求的象征。
  7. 滩神:自然的神秘与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驿使”指的是: A. 邮递员
    B. 商人
    C. 旅行者
    D. 农民

  2. “无名异果自成树”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思想? A. 独特性
    B. 平凡的价值
    C. 生命的短暂
    D. 对未来的希望

  3. 诗中提到的“江心仙岛”象征着: A. 现实
    B. 理想
    C. 过去
    D. 未来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鹿柴》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以自然美为主题,但更强调山水的壮丽与个体的渺小。
  • 《鹿柴》:表现出宁静的山林意境,与《藤江》的细腻情感形成对比。
  • 《登高》: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藤江》的历史思考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