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妩 七夕感事》
时间: 2025-01-11 15:12: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眉妩 七夕感事
作者: 张翥 〔元代〕
又蛛分天巧,鹊误秋期。
银汉会牛女,薄命犹如此。
悲欢事,人间何限夫妇。
此情更苦,怎似他今夜相遇。
素娥妒不肯偏留照,渐凉影催曙。
私语钗盟何处,但翠屏天远,清梦云去。
纵有闲针缕,相怜爱丝丝空缀愁绪。
窃春伴侣,问甚时重画眉妩。
谩铅泪弹风,都付与洗车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的情景,展现了牛郎与织女的相会,但同时也流露出对爱情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提到蛛丝巧妙地将天空划分,而喜鹊却误了秋期,暗示了牛郎织女的相会并非容易。接着,诗人感叹薄命,悲欢离合在世间何其多,特别是对夫妻之间的感情,似乎没有尽头的苦楚。此刻的情感更加苦涩,无法与他人相遇。素娥嫉妒,不愿意偏偏让月光照耀他们,渐渐的凉意催促着天明。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私语与誓言的遥远,似乎只有在清梦中相见。即使有闲暇的针线,也只能徒增愁绪。最后,诗人哭泣的泪水随风而逝,最终化作洗车的细雨。
注释:
- 蛛分天巧:指的是织女用蛛丝巧妙地将天空分开,象征巧妙的安排。
- 鹊误秋期:喜鹊在秋天的约定(七夕)中失误,暗示相会的困难。
- 银汉:指银河,传说中牛郎织女在银河两岸相会。
- 薄命:命运薄弱,指命运多舛。
- 素娥:指嫦娥,嫉妒牛郎织女的相聚。
- 钗盟:指相爱的誓言。
- 闲针缕:闲暇时的针线活,象征空虚的情感寄托。
- 铅泪:用铅笔画的泪水,表明悲伤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翥,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中多表现对人生、爱情的感慨与抒发。他的作品继承了唐宋诗的传统,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情感。
创作背景: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此诗创作于这个节日,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无奈,反映了人们在节日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思考。
诗歌鉴赏:
《眉妩 七夕感事》通过描绘七夕节的意象,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相会的感慨与对爱情无常的悲叹。开篇的“蛛分天巧”和“鹊误秋期”就设下了两种对立的情景,巧妙与失误交织,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无奈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银汉会牛女”引出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出他们相会的不易。
在“薄命犹如此,悲欢事,人间何限夫妇”中,诗人以悲哀的语气感叹人间的爱情是如此的脆弱与复杂,仿佛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变数。随着诗句的推进,情感愈加浓烈,尤其是“素娥妒不肯偏留照”这一句,嫦娥的嫉妒使得牛郎织女的爱情更加悲凉。
最后几句则更多地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孤独,尽管有闲暇的针线,但仍然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反而显得更加愁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命运时的脆弱与无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又蛛分天巧,鹊误秋期:描绘了七夕节的背景,蛛丝的巧妙与鹊鸟的失误,象征爱情的艰难。
- 银汉会牛女,薄命犹如此:提到牛郎织女的相会,感叹命运的无常。
- 悲欢事,人间何限夫妇:叹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无尽无休。
- 此情更苦,怎似他今夜相遇:表达了今夜无法相遇的苦涩情感。
- 素娥妒不肯偏留照,渐凉影催曙:嫦娥的嫉妒使得月光不愿照耀,渐渐的凉意来临。
- 私语钗盟何处,但翠屏天远,清梦云去:私下的誓言似乎遥不可及,清梦也随云而去。
- 纵有闲针缕,相怜爱丝丝空缀愁绪:即使有闲暇的时光,也只能增加愁绪。
- 窃春伴侣,问甚时重画眉妩:怀念过去的伴侣,期待重聚。
- 谩铅泪弹风,都付与洗车雨:悲伤的泪水随风而逝,化作细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汉会”,将银河比喻为牛郎织女的约会场所。
- 拟人:如“素娥嫉妒”,将嫦娥拟人化,增加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常用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七夕节的爱情主题展开,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无奈,尤其突显了人间爱情的脆弱与复杂,是对人类情感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蛛丝:象征巧妙与爱情的巧合。
- 喜鹊:象征爱情的媒介,然而因为误期而显得无奈。
- 银汉:银河,象征遥不可及的爱情。
- 素娥:嫦娥,象征爱情的嫉妒与阻碍。
- 钗盟:象征爱情的誓言与承诺。
- 闲针缕:象征无聊与空虚的生活。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诗歌的情感,也反映了文化中的爱情观念与情感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鹊是指哪种鸟?
- A) 喜鹊
- B) 麻雀
- C) 鹦鹉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银汉”指的是____。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对/错)
答案:
- A) 喜鹊
- 银河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鹊桥仙·牛郎织女》:同样描写牛郎织女故事的词作,展现了七夕的浪漫情怀。
- 《钗头凤·世情薄》:李清照的作品,探讨爱情的无常与离别的伤感。
诗词对比:
- 《鹊桥仙·牛郎织女》与《眉妩 七夕感事》:两者均围绕牛郎织女的传说,但前者更显浪漫,而后者则多了一份对命运的思考与无奈。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感受,反映了各自时代与个体情感的差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收录了元代及其它时期的经典诗词。
- 《元代文学研究》:对元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进行深入分析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