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 其一 自嘲》
时间: 2025-01-11 16:22: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最高楼 其一 自嘲
作者: 石声汉 〔近代〕
平声事,畏避恁多端,行止要心宽。
衣冠高会芒攒背,寒喧广坐棘藏毡。
有冰心,无媚骨,乏奴颜。
怕茧足侯门承色笑,愿负手蓬门看夕照。
慵应付,且偷闲。
绮罗脂粉惧椒堇,歌筵酒局苦喧烦。
守迂愚,甘懦软,认冥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无奈和对自己处境的自嘲。诗中提到,世事纷繁复杂,让人感到不安,因此要心态宽容。身处高位的衣冠楚楚之人,反而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生活中充满了寒冷的寒暄和隐秘的竞争。有着冰清玉洁的心,却没有迎合他人的媚态,缺乏奴颜媚骨。作者害怕在权贵面前低头受气,宁愿在简陋的环境中看夕阳西下。对待繁忙的应酬,他感到厌倦,渴望偷得片刻闲暇。绮丽的衣服和脂粉令人畏惧,歌舞升平的酒宴让人苦恼。作者甘愿守着自己的愚笨和懦弱,承认自己顽固的态度。
注释:
- 平声事: 指平淡的事情,这里指的是日常琐事。
- 恁多端: 这么多的事情。
- 心宽: 心态宽广,宽容。
- 衣冠高会: 指高官显贵的场合。
- 芒攒背: 比喻压迫,形容身心俱疲。
- 寒喧: 表面上的寒暄,实则冷漠。
- 冰心: 形容心地清白、纯洁。
- 媚骨: 指迎合他人、谄媚的本性。
- 茧足侯门: 指在权贵面前屈居于人下。
- 蓬门: 指简陋的房屋。
- 椒堇: 指辛辣的东西,这里引申为酒宴上的喧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声汉,近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常以自嘲、自省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作者在此时对自身的身世与处境进行深刻反思,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漠然和对内心追求的坚持。
诗歌鉴赏:
《最高楼 其一 自嘲》是一首深刻的自我反思诗,透过诗人的内心挣扎,展现了对世俗功名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诗中的“平声事,畏避恁多端”开篇即道出作者对纷繁复杂社会的感慨,似乎在说,生活中的琐事和人际关系让人感到疲惫不堪。接下来的描写更是将这种疲惫情绪推向高潮,“衣冠高会芒攒背”,身处高位的压力让人窒息,身外之物的繁华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对于“有冰心,无媚骨”的自我认知,表现出对迎合世俗的拒绝,象征着一种高洁的品格和对真实自我的坚持。
而“怕茧足侯门承色笑,愿负手蓬门看夕照”则展示了诗人宁愿在简陋的环境中自得其乐,反映出他对内心自由的追求与对外界虚华的厌倦。这种对比加深了诗的主题,突显出一种悲观却又清醒的自嘲。最后的“守迂愚,甘懦软,认冥顽”则是对自己的认知与自我调侃,直面自己的人生选择,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却又令人动容的真实。
总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生动的意象,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展现了诗人在繁华背后的孤独与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声事,畏避恁多端: 表达对琐事的厌烦和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恐惧。
- 行止要心宽: 提醒自己要保持宽容的心态。
- 衣冠高会芒攒背: 高位者的生活压迫感。
- 寒喧广坐棘藏毡: 冷淡的交流和隐秘的竞争。
- 有冰心,无媚骨,乏奴颜: 自我反思,强调自身的清白与不屈。
- 怕茧足侯门承色笑: 害怕在权贵面前屈从。
- 愿负手蓬门看夕照: 宁愿在简陋的环境中享受生活。
- 慵应付,且偷闲: 对繁忙应酬的厌倦。
- 绮罗脂粉惧椒堇: 对华丽与喧嚣的恐惧。
- 歌筵酒局苦喧烦: 酒席上的喧闹让人感到烦恼。
- 守迂愚,甘懦软,认冥顽: 自我承认懦弱和固执。
修辞手法:
- 比喻: “芒攒背”比喻生活的压迫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 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名利的无奈和对内心自由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对生活困境的清醒认知和对真实自我的坚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冰心: 代表纯洁、坚定的内心。
- 侯门: 代表权贵的象征。
- 蓬门: 象征简陋的生活环境。
- 夕照: 象征宁静和归属感。
这些意象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名利的追求
- B. 对生活的无奈与自嘲
- C. 对权贵的讽刺
-
“有冰心,无媚骨”中的“冰心”指的是什么?
- A. 冰冷的心情
- B. 清白的内心
- C. 冰雪的意象
-
诗中提到的“蓬门”象征什么?
- A. 富贵生活
- B. 简陋的生活
- C. 冷淡的交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可以将石声汉的《最高楼 其一 自嘲》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李白的作品强调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洒脱,而石声汉则更侧重于对内心的探讨和对世俗的反思,展现出不同的时代和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石声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