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岁暮感怀》
时间: 2025-01-27 04:06: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阳台 岁暮感怀
作者: 许诵珠 〔清代〕
径竹饕风,园梅斗月,惊心岁序将更。
冷拥衾孤,夜深好梦难成。
凉云荡得灯花碎,半模糊碧闪残檠。
最愁人,腊鼓鼕鼕,寒漏丁丁。
年时不尽团圞乐,记桃符共写,柏酒同倾。
一别天涯,等闲换蟀移鹒。
朱颜难驻流光易,误青春两字功名。
漫无聊。懒整金钿,慵理瑶筝。
白话文翻译
在寒风中,竹子摇曳,花园中的梅花与明月争辉,我心惊惧岁月即将交替。
夜深人静,冷冷地拥着被子,难以入梦。
凉云飘荡,灯花飘散,半明半暗中,青色的光辉闪烁着残余的烛火。
最令人忧愁的是,腊鼓声声,时光滴答作响。
年年岁岁,团圆的欢乐无尽,记得桃符共同书写,柏酒共同倾倒。
一别千里,轻易换来的蝉鸣和鹤声。
红颜易老,光阴飞逝,青春与功名总是让人误解。
无所事事,懒得整理金钿,懒得调理瑶筝。
注释
- 径竹:竹子在小路旁。
- 饕风:饕,意为吞噬,形容风的狂暴。
- 腊鼓:腊月的鼓声,暗指年末的节庆。
- 桃符:春节时贴在门上的符,象征驱邪避祟。
- 柏酒:柏树下的酒,象征团聚之饮。
- 朱颜:红润的面庞,象征青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诵珠是清代的一位女诗人,其诗词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她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高阳台 岁暮感怀》创作于岁末之际,诗人通过对岁序更替的感慨,抒发了对青春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节奏和人们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岁末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青春的惋惜。开头几句以“径竹饕风,园梅斗月”描绘了自然之美与人内心的冲突,传达出一种孤独感。夜深人静,诗人冷拥孤被,难以入梦,展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不安。
接下来的“腊鼓鼕鼕,寒漏丁丁”则通过细腻的声音描写,表现出岁末的氛围和时间的流逝。此处的“腊鼓”不仅指节庆的欢愉,更是对岁月流转的提醒。诗人回忆往昔与友人共同庆祝的时光,感叹团圆之乐的短暂与流逝。
最后几句“朱颜难驻流光易,误青春两字功名”则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青春易逝,功名却难以把握。诗人在无所事事中感到无聊与慵懒,展现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整首诗在抒情中渗透着哲理,既有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又有对时光无情的深刻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径竹饕风:描绘竹子在风中摇曳的情景,暗示岁末的寒冷与孤独。
- 园梅斗月:梅花在月光下争奇斗艳,象征着自然的美与生命的坚韧。
- 惊心岁序将更:岁月的更替让人心生惊惧,暗示对时间流逝的惶恐。
- 冷拥衾孤:夜晚独自冷拥被子,进一步体现孤寂。
- 夜深好梦难成:深夜难以入睡,梦境也难以实现,反映内心的焦虑。
- 凉云荡得灯花碎:凉风吹动,灯花飘散,象征着不稳定的生活状态。
- 半模糊碧闪残檠:灯光模糊,暗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 最愁人:表达了对离别和孤独的愁苦。
- 腊鼓鼕鼕,寒漏丁丁:腊月鼓声与滴水声交织,进一步增强了岁末的氛围。
- 年时不尽团圞乐:年度的团聚与欢乐似乎没有尽头,表现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 记桃符共写,柏酒同倾:回忆与友人共同庆祝的场景,表现团圆的欢乐。
- 一别天涯,等闲换蟀移鹒:一旦离别,蝉鸣与鹤声的更替,象征着生活的无常。
- 朱颜难驻流光易:红颜易老,时间流逝无情,青春难以停驻。
- 误青春两字功名:对青春与功名的误解,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反思。
- 漫无聊。懒整金钿,慵理瑶筝:最后的无聊与懒散,反映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消极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腊鼓”“寒漏”比喻岁末的时间流逝和生活的单调。
- 拟人:凉云荡动、灯花碎的描写,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朱颜难驻,流光易”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主题。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反映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感叹。
意象分析
- 竹:象征坚韧与清高。
- 梅:象征高洁与不屈。
- 灯:象征希望与未来。
- 腊鼓:象征团聚与欢乐。
- 桃符:象征美好愿望与平安。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径竹饕风”中的“饕”字意为: A. 吞噬
B. 怪异
C. 幽静
D. 繁茂 -
“朱颜难驻流光易”中“流光”指的是: A. 光阴
B. 光亮
C. 星光
D. 月光 -
诗人对青春的态度是: A. 珍惜
B. 叹息
C. 漠然
D. 追求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更注重豪情壮志的表现。
- 杜甫《春望》:反映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情感上更为沉重。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描绘了离别的情感,情感较为细腻柔和。
这些作品在主题上与《高阳台 岁暮感怀》存在相似之处,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值得对比学习。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