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渊明最爱菊》
时间: 2025-01-11 12:00: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渊明最爱菊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渊明最爱菊,三径也栽松。
何人收拾,千载风味此山中。
手把离骚读遍,自扫落英餐罢,
杖屦晓霜浓。
皎皎太独立,更插万芙蓉。
水潺湲,云澒洞,石巃嵸。
素琴浊酒唤客,端有古人风。
却怪青山能巧,政尔横看成岭,
转面已成峰。
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
白话文翻译:
渊明最喜欢的是菊花,在三条小路上也种上了松树。
谁来整理这些千年风味的山水?
手中拿着《离骚》读遍,自扫落下的花瓣,吃过后,
拄着拐杖走在晨霜浓厚的草地上。
皎洁的月光独自伫立,更加插上了万朵芙蓉。
水流潺潺,云雾缭绕,石头峭壁高耸。
素雅的琴声和浑浊的酒邀请客人,
确实有古人的风范。
只怪青山巧妙,目光横看成岭,
转过身已成高峰。
诗句的活力,日月之间总有新的变化。
注释: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爱菊著称。
- 三径:三条小路,指陶渊明的隐居之地。
- 离骚:屈原的长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 杖屦:拄着的拐杖。
- 皎皎:明亮,干净。
- 潺湲:水流的声音。
- 青山:自然景象,象征着高远和永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抗金名将。他的词风豪放,常以壮志豪情和浓厚的历史感著称。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辛弃疾晚年,他在词中寄托了对陶渊明的赞美,同时表达了他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历史与个人理想的思考。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渊明最爱菊》是一首意境深远的词作,辛弃疾通过对陶渊明的描绘,展现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和自然之美。开篇便点明渊明对菊的喜爱,象征了他清雅脱俗的品格和对自然的热爱。接着,诗中描绘了山中景色与个人情感交融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在诗的后半部分,辛弃疾通过对山的形态变化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生命的无常,流露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整首词通过对古人风范的追溯,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渊明最爱菊,三径也栽松。”:开篇明确提及陶渊明对菊花的热爱,以及他隐居生活的环境。
- “何人收拾,千载风味此山中。”:询问谁来整理这片千年风味的山水,表达对古人情怀的怀念。
- “手把离骚读遍,自扫落英餐罢,”:通过读《离骚》与扫落花表现隐士的清雅生活。
- “杖屦晓霜浓。”:晨霜浓厚,描绘清晨的自然情景。
- “皎皎太独立,更插万芙蓉。”:描写皎洁的月光与芙蓉,展示自然之美。
- “水潺湲,云澒洞,石巃嵸。”:生动描绘自然景观,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 “素琴浊酒唤客,端有古人风。”:以琴酒相邀,流露出古人的风范。
- “却怪青山能巧,政尔横看成岭,转面已成峰。”:表现山的变化,象征人生的变幻。
- “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表达诗歌的活力与创作的创新。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的变化比作人生的变幻。
- 对仗:如“水潺湲,云澒洞”展现对称之美。
- 拟人:“水潺湲”让自然生动有情。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展现了隐士生活的理想与自然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 菊:象征清高和孤傲。
- 松:象征坚韧与长寿。
- 水、云、石:自然元素,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琴、酒:文化和情感的象征,体现人际交往与历史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渊明最爱菊”中提到的渊明是指谁?
A. 陶渊明
B. 屈原
C. 李白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素琴浊酒”表达了什么?
A. 追求权力
B. 文化与情感的交流
C. 对物质的贪欲
D. 对战斗的渴望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作品常带有豪放之气,而陶渊明则更显清雅和淡泊。
- 例如,辛弃疾在《破阵子》中表现出壮志豪情,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传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陶渊明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