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其七 为刘比部题天禄阁燃藜图》

时间: 2025-02-04 15:28:24

图书万轴牙签满。

辟蠹烧芸暖。

果然子政是前身。

羡煞当年天禄阁中人。

白云司判西曹事。

薇省曾留字。

胸藏冰照宛如犀。

绝胜西堂终夜对燃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图书万轴牙签满。辟蠹烧芸暖。果然子政是前身。羡煞当年天禄阁中人。白云司判西曹事。薇省曾留字。胸藏冰照宛如犀。绝胜西堂终夜对燃藜。

白话文翻译:

这幅图书仿佛有万轴之多,书架上满是书卷。无虫蛀之书在火中焚烧,温暖了我心。果然,子政的前身就是这样的人物,令人羡慕当年在天禄阁中的人。白云在西曹处理公务,薇省曾经留有字迹。我心中藏着冰冷的光辉,宛如犀牛的角。比起西堂整夜对着燃藜,真是绝胜。

注释:

  • 辟蠹:指去除虫蛀,形容书籍保存完好。
  • :指一种草本植物,这里代指书籍。
  • 子政: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贤人,具体身份需结合历史背景。
  • 天禄阁:古代书院或藏书之所,象征文人雅集的地方。
  • 白云司判:比喻高官或文人,暗指其高洁的品德。
  • 薇省:可能是指某位文人的署名或题词,象征其留下的文化印记。

典故解析:

  • 天禄阁:历史上著名的藏书之所,象征着文人追求知识与文化的地方。
  • 白云:常用于诗词中,象征高洁、超脱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奇龄(约1660-约1730),清代诗人,字子奇,号曼生,晚号双溪。生于书香门第,自小聪慧过人,致力于诗歌创作,且在书法、绘画上也有所造诣。他的诗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书籍和文化的热爱,尤其是对古代文人精神的追慕。通过对天禄阁的描写,表达了对文人雅集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图书、书卷的描绘,展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对知识的渴望。首句“图书万轴牙签满”直接描绘了书籍的丰盈,象征着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承。接着“辟蠹烧芸暖”,则隐含了对书籍保护的重视,表现了对文人雅士的尊敬。

诗中提及的“子政”与“天禄阁”,不仅是历史人物与地点,更是文化的象征。诗人通过回忆当年天禄阁中人,表达了对古代文人清高志趣的羡慕。接下来的“白云司判西曹事”则进一步提升了诗的意境,借用白云暗指文人的高洁与清雅,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最后两句“胸藏冰照宛如犀,绝胜西堂终夜对燃藜”,通过犀角的冷光与西堂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知识的追求。整首诗在音韵上也流畅自然,字句间流露出诗人对文化与知识的深切理解与热爱,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文人气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图书万轴牙签满:描绘图书繁多,书架满载,象征知识的丰盈。
  • 辟蠹烧芸暖:强调书籍的保存与温暖,借此表达对文化的珍视。
  • 果然子政是前身:联想到历史人物,表现对古代文人的崇敬。
  • 羡煞当年天禄阁中人:表达对天禄阁文人聚集的向往和羡慕。
  • 白云司判西曹事:用白云比喻文人的高洁,暗指其处理政事的清白。
  • 薇省曾留字:提及历史人物的印记,象征文人的影响力。
  • 胸藏冰照宛如犀:表达内心的清明和高洁。
  • 绝胜西堂终夜对燃藜:对比西堂的热闹,强调宁静的优越。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白云”比喻高洁的品德。
  • 对仗:如“白云司判”和“薇省曾留字”形成对仗。
  • 象征:通过“犀”象征知识的冷静和智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知识的珍视和对文人精神的追慕,反映了清代文人对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图书:象征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
  • 白云:象征高洁与理想人格。
  • :象征智慧与内心的清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禄阁”象征什么?

    • A. 书籍的丰盈
    • B. 文人雅集的地方
    • C. 政务处理的场所
  2. 诗中“胸藏冰照宛如犀”中的“犀”象征什么?

    • A. 热情
    • B. 智慧
    • C. 冷静
  3. 毛奇龄生活在什么时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毛奇龄的作品对比: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奔放的情感,而毛奇龄则更倾向于细腻、恬淡的文人气质。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追求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年谱》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