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其二 雪中过李太白酒楼》

时间: 2025-01-27 03:32:59

飞鸢坠地饥鹰瘦。

平野云低覆。

棱层冰雪压貂裘。

勒马城根抬首见高楼。

先生去矣千馀载。

楼却依然在。

我思沽酒一登临。

此日寥寥谁舆伴孤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其二 雪中过李太白酒楼
作者: 俞士彪 〔清代〕

飞鸢坠地饥鹰瘦。
平野云低覆。
棱层冰雪压貂裘。
勒马城根抬首见高楼。

先生去矣千馀载。
楼却依然在。
我思沽酒一登临。
此日寥寥谁舆伴孤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日,飞鸢坠落在地,饥饿的鹰显得瘦弱。平原上,云层低垂,覆盖了整个天地,厚厚的冰雪压在貂皮的衣裳上。骑马来到城边,抬头看到那高楼依旧屹立。

李太白已经去世千余年,但那座酒楼依然存在。我想喝酒,登楼远眺。今天的寥寥无几,谁来陪伴我一同独斟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飞鸢:指放飞的风筝,象征着失落和无奈。
  • 饥鹰:指饥饿的鹰,表现了苍凉与孤独的意境。
  • 貂裘:貂皮衣物,象征奢华与温暖。
  • 勒马:指勒住马,停马的动作。
  • 高楼:指李太白曾经饮酒作诗的酒楼。

典故解析:

  • 李太白:即李白,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诗中提到的酒楼是李白诗歌生活的象征,他的诗与酒文化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士彪,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历史感怀为主。他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对李白的怀念之时,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现实孤独的感受。诗人在雪中经过李太白曾经饮酒作诗的地方,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


诗歌鉴赏:

《虞美人 其二 雪中过李太白酒楼》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怀古之作,诗人通过描绘冬日荒凉的景象,表达了对李白的追忆和对独自一人的孤独感受。首联“飞鸢坠地饥鹰瘦”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苍凉的冬天,风筝的坠落与鹰的瘦弱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人事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接下来的“平野云低覆”,将视野扩展到广阔的平原,低垂的云层仿佛要压迫一切,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而“棱层冰雪压貂裘”则通过对比,突显了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中,奢华的貂裘也显得无能为力,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感觉。

“先生去矣千馀载,楼却依然在”,诗人用此句感叹时间的流逝,李白虽已去世千年,但酒楼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永恒与灵魂的无常。最后的“此日寥寥谁舆伴孤斟”,更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昔日友人的渴望。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与情感交织,表现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生命的感慨,深具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飞鸢坠地饥鹰瘦:通过描绘飞鸢的坠落与饥饿的鹰,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生命的无常。
  2. 平野云低覆:低垂的云层覆盖在平原上,表现出一种压抑的感觉。
  3. 棱层冰雪压貂裘:冰雪的沉重压迫了华丽的貂裘,象征着世俗的奢华在自然面前的无力。
  4. 勒马城根抬首见高楼:骑马来到城边,抬头看到高楼,表现了对李白酒楼的向往与敬仰。
  5. 先生去矣千馀载:感叹李白已去世千余年,时光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奈。
  6. 楼却依然在:酒楼依旧矗立,象征着历史与记忆的永恒。
  7. 我思沽酒一登临:表达诗人渴望饮酒的心情,想要重温李白的豪情。
  8. 此日寥寥谁舆伴孤斟:孤独的饮酒,渴望有人相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鸢坠地”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云层低垂如同压迫,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比与平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个人孤独的感叹,表达了对李白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在喧嚣的世俗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飞鸢:象征自由与失落。
  2. 饥鹰:象征孤独与无助。
  3. 冰雪:象征严寒与压迫感。
  4. 高楼:象征历史的积淀与对过往的追忆。
  5. :象征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孤独的解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李太白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历史的永恒
    C. 孤独的存在

  2. 填空题: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__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高楼”是李白曾经饮酒作诗的地方。
    对 / 错


答案:

  1. B
  2. 冬天的寒冷环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现了诗人与酒的关系,以及对过往的感慨,但更加豪放,与俞士彪的细腻感受形成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了思乡之情,虽与俞士彪的孤独感有所不同,但同样传递出深厚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