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应无手是无拳,且看毛端现四天。似向吾家得消息,鼓山余响尚轰然。
白话文翻译:
这并非没有手,而是没有拳头。且看那毛端已经显现在天空。似乎有来自我家传来的消息,鼓山的余音依然轰鸣不绝。
注释:
字词注释:
- 无拳:没有拳头,暗示力量的缺乏。
- 毛端:指云彩的边缘,或指天边的光彩。
- 四天:四面八方,指广阔的天空。
- 鼓山:指的是某个山名,可能与佛教有关,象征声音的传递。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鼓山”,可能指的是佛教寺院或与佛教相关的地方,象征着传递佛法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5年-1121年),字希哲,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文,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的时期,诗人通过佛教意象表达对世事的感慨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诗人在反思人生的同时,又寄托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首句“不应无手是无拳”以反问的形式引入,暗示在面对困境时,人的力量并非完全缺乏,可能隐含着内心的挣扎与渴望。接着“且看毛端现四天”,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在描绘一幅辽阔的天空,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似乎与家乡的联系更加紧密,“似向吾家得消息”,暗示着一种对于故乡的思念与牵挂。同时,“鼓山余响尚轰然”不仅是对声音的描绘,更是对情感的传递。余音绕梁,似乎在提醒人们珍视那些曾经的回忆与情感。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意象的运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应无手是无拳:这句通过否定的方式强调人并非无能,而是缺乏力量,暗含对人生境遇的反思。
- 且看毛端现四天:此句描绘了天空的景象,似乎在传达一种希望与光明的感觉。
- 似向吾家得消息:此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暗示着与自然的连接。
- 鼓山余响尚轰然:最后一句以“鼓山”的余音作为结尾,象征着情感的延续和对往昔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无拳”比作缺乏力量,形象而生动。
- 拟人:通过“余响”赋予声音以生命,表现情感的延续。
- 对仗:上下句在结构和意境上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反思,传达了对力量的渴求、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无拳:象征力量的缺乏与无奈。
- 四天:代表广阔的天地,象征希望与未来。
- 消息:象征着与故乡的联系、情感的寄托。
- 鼓山:象征佛教的声音与信仰,传递着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晁补之
- D. 苏轼
-
“不应无手是无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 A. 人没有能力
- B. 人有潜力但未能发挥
- C. 人需要依靠他人
- D. 人失去希望
-
“鼓山余响尚轰然”中“鼓山”可能隐喻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佛教的声音
- C. 家乡的回忆
-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晁补之与王维的作品都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思,但王维的诗更倾向于静谧、深远的意境,而晁补之则更注重情感的流露与内心的挣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晁补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