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敖静之九日言怀韵》
时间: 2025-04-25 02:50: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骑马闻鸡有底忙,一秋憔悴沈东阳。
身随杖竹空存节,鬓比篱花不耐霜。
帝载八年纷奏绩,王师六月苦周章。
何须更落西风帽,黄叶填门独举觞。
白话文翻译:
骑着马听见鸡鸣,心中忙碌不已,秋天的时光让我愈发憔悴,正如沈东阳的忧伤。
身体虽持杖竹以示节操,但鬓发如篱笆上的花,抵挡不住严霜的侵袭。
国君在位八年,奏折纷纷,王师在六月中饱受磨难。
何必再让西风吹落我的帽子,独自一人对着满地的黄叶举杯畅饮。
注释:
- 骑马闻鸡:骑马时听到鸡鸣,象征忙碌的生活。
- 沈东阳:东阳即为东阳,沈即沈约,古代诗人,常用来表达人生的忧郁。
- 杖竹:持有竹杖,象征高洁的人格。
- 鬓比篱花不耐霜:比喻衰老,形象地描述头发如篱笆上的花朵,遭受严霜的侵袭而凋零。
- 帝载八年:指皇帝在位八年,一般指政治上的稳定。
- 王师六月苦周章:指王师在夏天遭受的困苦,强调战乱的艰难。
- 西风帽:指秋风萧瑟,帽子被吹落,象征生活的无奈与孤独。
- 黄叶填门:秋天落叶满地,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凋零。
- 独举觞:独自举杯,表达孤独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中锡,明代诗人,生于南明时期,生活在战乱与动荡的时代。他的诗风多表现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常用自然意象抒发内心感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九月重阳节前夕,诗人借此时节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马中锡的《次敖静之九日言怀韵》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诗中渗透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首联“骑马闻鸡有底忙”,描绘了诗人忙碌的生活状态及对时间的紧迫感。接下来的“身随杖竹空存节”,则体现了他高洁的品格,在困境中仍保持清白的心境。
整首诗透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尤其是“鬓比篱花不耐霜”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时间流逝而愈加憔悴的心情。而“帝载八年纷奏绩,王师六月苦周章”则将个人感受与国家大势结合,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最后两句“何须更落西风帽,黄叶填门独举觞”表现了诗人在孤独中自饮自酌的情景,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孤独。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国家及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骑马闻鸡有底忙:骑马时听到鸡鸣,暗示生活的匆忙与生活节奏的快速。
- 一秋憔悴沈东阳:秋天的到来使他愈发憔悴,提到沈东阳,表达了内心的忧伤。
- 身随杖竹空存节:虽有竹杖象征节操,但内心的孤独难以掩盖。
- 鬓比篱花不耐霜:头发如篱笆上的花,形容衰老的无奈。
- 帝载八年纷奏绩:国君执政八年,表面繁华背后的政治困扰。
- 王师六月苦周章:王师在战乱中饱受折磨,反映社会动荡。
- 何须更落西风帽:不必再被西风吹落,暗示生活的无奈。
- 黄叶填门独举觞:孤独的举杯饮酒,象征岁月的流逝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鬓发比作篱花,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韵律感。
- 象征:黄叶、鸡鸣等意象,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单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鸣:象征忙碌与生活的节奏。
- 秋天:代表着衰老与生命的凋零。
- 杖竹:象征高洁的品格。
- 西风:象征着无情与孤独。
- 黄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沈东阳”是谁? A. 诗人本人
B. 古代诗人
C. 皇帝
D. 战士 -
“何须更落西风帽”中的“西风”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冬天的寒冷
C. 秋天的忧伤
D. 夏天的热情 -
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排比
B. 拟人
C. 比喻
D. 夸张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马中锡的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李白更多地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而马中锡则强调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尽管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