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庚辰初秋重游玄武湖,用白石韵》
时间: 2025-01-26 23:24: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庚辰初秋重游玄武湖,用白石韵
作者:龙榆生 〔近代〕
绿云依旧,但重游不是当时吟侣。
白发愁生明镜底,羞对嫣红无数。
倦舞绡衣,暗倾珠泪,错怪朝来雨。
惊回鸥梦,冷香都化酸句。
薄暮。钟阜低迷,黛痕烟锁,波掠双鬟去。
尽有野鸳沙际宿。禁得魂消南浦。
玉笛飞声,银盘写影,还解留人住。
凉飔初起,采莲歌怨征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开头描绘了依旧的绿云,然而重游玄武湖时的情感与当初的吟唱伙伴已不再。岁月流逝,白发渐生,心中忧愁在明镜之下显露无遗,面对无数艳丽的花朵感到羞愧。倦怠的舞姿仿佛在流泪,错怪了今晨的细雨。梦中惊醒,回过神来,冷香已化作酸涩的诗句。薄暮时分,钟阜在迷雾中低垂,黛色的山脉被烟霭笼罩,波光粼粼掠过双鬟的头发。野鸳鸯在沙岸上栖息,令人魂消神往,仿佛禁忌的南浦。悠扬的玉笛声响起,银色的月影映照,依旧让人留连忘返。凉风初起,采莲歌声中流露出对征途的怨念。
注释
字词注释:
- 吟侣:吟唱时的伴侣。
- 白发愁生:形容因岁月流逝而生出的白发。
- 绡衣:轻薄的衣服,常用于舞蹈。
- 珠泪:比喻眼泪,暗示伤感。
- 钟阜:指钟山和阜宁,地理名词。
- 双鬟:女子的发型,头发盘成双鬟。
- 南浦:南方水边,通常带有思乡情绪。
典故解析:
- 玉笛:在古代诗词中,玉笛常象征美妙的音乐和思念之情。
- 采莲歌:古代采莲时唱的歌,通常与爱情和离别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龙榆生,近代著名诗人,生于1896年,卒于1942年。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及人生态度,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庚辰年秋季,正值作者重游玄武湖之时。作者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伤感,情感真切而深刻。
诗歌鉴赏
这首《念奴娇》通过对玄武湖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时光的缅怀与现实的无奈。开头几句以“绿云依旧”点出自然的恒久不变,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事的变迁,尤其是作者的内心感受。白发愁生,意味着岁月的无情,令人感到惋惜与痛楚。接着,作者通过“倦舞绡衣”与“暗倾珠泪”的描写,突显了对美好过往的追忆与现世的失落感。
“惊回鸥梦,冷香都化酸句”一句,体现了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苦涩。薄暮时分,钟阜低迷,黛痕烟锁,细腻描绘了秋日的萧瑟与孤寂。最后几句中,玉笛声和采莲歌的意象交替出现,既有美的享受,也透露出对未来征途的惆怅与无奈。
整首词在意象构建上极其丰富,情感层次分明,既有对过往的缅怀,又有对未来的期许和忧虑,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云依旧,但重游不是当时吟侣。
绿云依然在,但再游此地时,已无当年的吟唱伴侣,暗示时光的流逝与情感的缺失。 -
白发愁生明镜底,羞对嫣红无数。
白发在明镜中显现,象征着作者的忧愁与无奈,面对美丽的花朵感到羞愧,显现出对自身衰老的无奈。 -
倦舞绡衣,暗倾珠泪,错怪朝来雨。
疲倦的舞姿与泪水交织,错怪今晨的细雨,表达了内心的苦涩与对往昔的怀念。 -
惊回鸥梦,冷香都化酸句。
梦中惊醒,冷香已变成酸涩的诗句,象征着美好梦境的破灭。 -
薄暮。钟阜低迷,黛痕烟锁,波掠双鬟去。
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钟阜被薄雾笼罩,波纹轻轻拂过女子的发髻,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尽有野鸳沙际宿。禁得魂消南浦。
夜幕降临,沙滩上的野鸳鸯栖息,令人陶醉在这一片宁静中,充满了对南方的向往。 -
玉笛飞声,银盘写影,还解留人住。
玉笛声悠扬,银色月影映照,令人陶醉,依依不舍。 -
凉飔初起,采莲歌怨征路。
凉风送爽,采莲的歌声中夹杂着对远行的怨念,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发愁生”比喻岁月带来的忧愁。
- 拟人:如“冷香都化酸句”,赋予香气以情感。
- 对仗:如“钟阜低迷,黛痕烟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惘与期待,情感基调复杂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云: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恒久。
- 白发:代表岁月的流逝与感伤。
- 鸳鸯:象征爱情与归属。
- 玉笛:象征美好的音乐与思念之情。
- 冷香:象征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词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绿云
B. 白发
C. 鸳鸯
D. 玉笛 -
“倦舞绡衣,暗倾珠泪”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欢快
B. 忧伤
C. 愤怒
D. 平静 -
本诗中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A. 鸳鸯的栖息
B. 白发的出现
C. 采莲歌声
D. 绿云的变化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浪淘沙》:李煜
这两首词同样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龙榆生的《念奴娇》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龙榆生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苏轼则展现出一种壮阔的视野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近现代诗词选》
- 龙榆生传记及其诗词研究的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