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十六》

时间: 2025-01-27 03:29:00

连漪映馀雪,严城限深雾。

清寒起洞门,东风急池树。

神居望已肃,徘徊举冲趣。

栖归如迟咏,丘山不可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连漪映馀雪,严城限深雾。
清寒起洞门,东风急池树。
神居望已肃,徘徊举冲趣。
栖归如迟咏,丘山不可屡。

白话文翻译:

连绵的波浪映照着残雪,严密的城墙限制了深厚的雾霭。
清冷的寒气从洞门涌出,东风急促地吹动池边的树木。
神居的景象已经显得肃穆,我徘徊不前,心情如同起伏的兴趣。
归栖的状态似乎像是迟缓的吟唱,丘陵和山峦不能频繁地往返。

注释:

  • 连漪:连绵的涟漪,形容水面波动的样子。
  • 余雪:残留的雪。
  • 严城:指严密的城墙,象征着沉重和压抑。
  • 清寒:清冷的寒气。
  • 洞门:指门口或出入口。
  • 东风:春天的东风,象征着温暖。
  • 神居:指神秘的居所或境界。
  • 栖归:归宿或安身之处。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其描绘的景象与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清幽”之境相符,反映出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情感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朓(约464-499),字景仁,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出身于江南的士族家庭。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并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政治动荡,社会动乱,文人往往借助自然景色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诗中蕴含对宁静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谢朓的《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十六》展现了一幅清冷而幽深的自然画面。诗的开头“连漪映馀雪”通过水面与雪的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接着描绘了“严城限深雾”,通过严密的城墙和浓厚的雾气,表达出一种压迫感与孤独感,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抑郁与思索。

而后“清寒起洞门,东风急池树”则展示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活力,清寒的气息从洞门中涌出,东风的急促吹动着树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带来一丝希望与生机。诗人在“神居望已肃”中感受到了一种肃穆的气氛,徘徊于此,似乎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最后两句“栖归如迟咏,丘山不可屡”表达了归宿感的迟缓与不确定,丘山的不可屡往更是强调了生命的流逝与无法重返的无奈。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对人生的哲思,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连漪映馀雪:水面上波光粼粼,映照着残余的雪,表现出冬去春来的景象。
  2. 严城限深雾:严密的城墙限制了深厚的雾霭,营造出一种封闭与静谧的氛围。
  3. 清寒起洞门:寒气从洞口涌出,暗示了外界的寒冷环境。
  4. 东风急池树:春风吹拂池边的树木,带来生机与温暖。
  5. 神居望已肃:在神秘的景象中,已显得冷清与肃穆。
  6. 徘徊举冲趣:诗人徘徊不前,心情起伏,表现出一种犹豫与思索。
  7. 栖归如迟咏:归宿的状态如同缓慢的吟唱,表现出对归属感的渴望。
  8. 丘山不可屡:山丘无法频繁往返,暗示人生的变迁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心境相结合,营造出情感的共鸣。
  • 拟人:东风急促,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对安宁归宿的渴望,折射出一种清冷的美感与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连漪:象征生命的波动与变化。
  • 余雪:象征过去与记忆。
  • 严城:象征现实的压迫与孤独。
  • 清寒:象征内心的冷清与思索。
  • 东风:象征希望与生机。
  • 丘山:象征人生的旅途与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连漪映馀雪”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春暖花开
    B. 冬去春来
    C. 杂乱无序

  2. “东风急池树”中的“东风”象征了什么? A. 秋风萧瑟
    B. 春天的温暖
    C. 冬天的寒冷

  3. 诗的最后一句“丘山不可屡”意在表达什么? A. 归宿的确定
    B. 人生的无常
    C. 旅途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比较谢朓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前者更多地描绘了清冷的冬日气氛与内心的思索,而后者则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自然之美,两者在意境与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谢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