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八日送连帅母丘厚卿三圣院即事》
时间: 2025-01-27 03:21: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月十八日送连帅母丘厚卿三圣院即事
作者: 李壁 〔宋代〕
送客来山寺,客去独凭栏。
新篁已解箨,莹眼青琅玕。
玉台居上头,连峰郁巑岏。
清泉动古甃,凉颸发轻纨。
黄云刮欲空,子规鸣声酸。
秋种亦已布,豆菽行漫漫。
诚知藩寄忝,但愿农亩安。
归路转沙碛,广川浩澄澜。
物色固自好,我忧何当宽。
白话文翻译
送客来到山中的寺庙,客人离去后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
新生的竹子已经抽出嫩芽,清澈的眼睛如青色的琅玕(美玉)。
玉台位于高处,连绵的山峰郁郁葱葱。
清泉流动在古老的石砖上,凉风轻轻吹拂着轻纱。
黄云像要遮盖天空,杜鹃鸟的啼鸣声酸楚无比。
秋天的农作物也已经播种,豆类和谷物在田间漫延。
我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些不理想,但我只希望农田里的安宁。
归途转向沙石的荒野,广阔的河流浩荡澄澈。
万物本身都是美好的,我的忧虑何时才能消散?
注释
- 藩寄忝:意为寄居于他人之地;忝是“羞愧”的意思。
- 凉颸:指凉风轻拂的样子;颸为“轻柔”的意思。
- 子规:指杜鹃,因其鸣声悲凉而著称。
- 豆菽:指豆类作物,通常指秋季播种的农作物。
- 沙碛:指沙石滩涂的荒野,代表归路的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壁,生于宋代,具体生卒年不详。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生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四月,正值春末夏初,诗人送别好友连帅的母亲,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
诗歌鉴赏
李壁的这首《四月十八日送连帅母丘厚卿三圣院即事》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诗中通过描写山寺的幽静和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离别的感慨。前四句描绘了山寺的宁静与清新,竹子、山峰、清泉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后转入对秋播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农田安宁的期望,寄托了对生活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的情感贯穿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结尾处的“物色固自好,我忧何当宽”,更是道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体现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的渴望。李壁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送客来山寺,客去独凭栏。
- 表达了送别的场景,诗人孤独地倚靠在栏杆上。
-
新篁已解箨,莹眼青琅玕。
- 描绘了新竹嫩芽和清澈的眼睛,传达出春天的生机。
-
玉台居上头,连峰郁巑岏。
- 诗人身处高处,俯瞰连绵的山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
-
清泉动古甃,凉颸发轻纨。
- 清泉流动在古老的石砖上,凉风轻拂,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黄云刮欲空,子规鸣声酸。
- 预示着天气变幻,杜鹃的鸣叫声带来忧伤的情绪。
-
秋种亦已布,豆菽行漫漫。
- 描述秋季播种的情景,反映农民的辛劳。
-
诚知藩寄忝,但愿农亩安。
- 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希望农田安宁的愿望。
-
归路转沙碛,广川浩澄澜。
- 归途的艰难与自然的壮美形成对比。
-
物色固自好,我忧何当宽。
- 反思内心的忧虑与自然的美好之间的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莹眼青琅玕”,将竹子的清澈比作美玉,生动形象。
- 对仗:如“清泉动古甃,凉颸发轻纨”,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送别的主题,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寺:象征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
- 竹子: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清泉:象征纯洁与宁静。
- 子规:象征哀愁与别离。
- 农田:代表生活的根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子规”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杜鹃鸟
C. 一种植物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快
B. 忧伤
C. 激昂 -
“黄云刮欲空”中“刮”的意思是?
A. 刮风
B. 刮掉
C. 刮擦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壁《四月十八日送连帅母丘厚卿三圣院即事》与杜甫《春望》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事的关系,但李壁更侧重于友谊与离别的感受,而杜甫则更加关注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壁诗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