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山秋万叠,诗写晚愁浓。
瀑断峰头路,云藏谷口松。
药炉丹气上,经藏碧苔封。
谁似仙翁静,阶前扫鹤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青山,层峦叠嶂,诗人感受到浓重的晚愁。瀑布在山峰的顶端断裂,形成小路,云雾笼罩着山谷口的松树。药炉散发着丹药的气息,药经藏在碧绿的苔藓之下。谁能像那位仙翁一样安静,门前扫去仙鹤的足迹?
注释
字词注释
- 青山:指青翠的山峦。
- 万叠:形容山的层次很多,叠加起来。
- 晚愁:指黄昏时分的愁思。
- 瀑断:瀑布的水流在山顶处断裂。
- 云藏:云雾遮掩。
- 药炉:古代炼丹的器具,象征长生不老。
- 丹气:炼丹时产生的气体,象征神秘和长生。
- 经藏:指佛教经典,或隐喻药物的藏匿。
- 碧苔:青色的苔藓,生长在潮湿的地方。
- 仙翁:指道教中的仙人,象征长生和智慧。
- 鹤踪:鹤的足迹,象征仙鹤,代表长生。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仙翁”可指道教的仙人,象征着追求长生和超脱世俗的理想。而“药炉”则关联到道教的炼丹术,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延续和超凡脱俗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延兴,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天,诗人或许是在一次游历中,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感受到人生的愁苦与哲思,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李延兴的《望海虞山得踪字》以秋天的青山为背景,展现了丰富的自然景象与深沉的人生感悟。诗的开头“青山秋万叠”,用“万叠”形容山的层次,令人感受到秋天的青山如波浪般起伏,极具视觉冲击力。而“诗写晚愁浓”则引出诗人的情感,秋天的青山不仅是自然的景观,也是心灵的映照,浓厚的晚愁仿佛在青山的映衬下愈发明显。
接下来的“瀑断峰头路,云藏谷口松”,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描绘,展现出山水的奇妙与变化,瀑布的断裂与云雾的缭绕,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形的隔绝与静谧。诗人利用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那份宁静中潜藏的忧伤。
“药炉丹气上,经藏碧苔封”,在这几句中,药炉与丹气的出现,暗示着诗人对长生和超脱的向往,而“碧苔”则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与神秘感。最后一句“谁似仙翁静,阶前扫鹤踪”,以“仙翁”作结,诗人向往那种超然的生活状态,期盼能够像仙人一样,远离尘世的纷扰,享受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超脱境界的渴望,情感深邃而细腻,展现了明代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山秋万叠:描绘秋天的青山,层层叠叠,生动形象。
- 诗写晚愁浓:诗人感受到秋天的晚愁,情感浓烈。
- 瀑断峰头路:山顶的瀑布在某处断裂,形成了一条小路。
- 云藏谷口松:云雾笼罩在山谷口的松树上,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药炉丹气上:药炉散发出炼丹的气息,象征着长生不老的追求。
- 经藏碧苔封:药经被藏于碧绿的苔藓之下,暗示其隐秘与珍贵。
- 谁似仙翁静:谁能像仙人一样安静地生活。
- 阶前扫鹤踪:在门前打扫仙鹤的足迹,象征着向往超脱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青山比喻为层叠的波浪,生动形象。
- 拟人:云藏谷口松,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药炉丹气上”和“经藏碧苔封”均为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及对超脱境界的向往,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诗人在秋天的青山中感受到人生的愁苦,同时又渴望能够像仙人一样,获得宁静与超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永恒与生命的力量。
- 秋:代表成熟与衰退,隐喻人生的变迁与感慨。
- 药炉:象征追求长生与超脱的愿望。
- 仙翁:代表理想中的超然境界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山秋万叠”的意思是:
A. 秋天的青山层层叠叠
B. 青山在秋天枯萎
C. 青山的颜色是黄色
D. 青山没有变化 -
诗中提到的“仙翁”指的是:
A. 普通人
B. 仙人
C. 皇帝
D. 僧侣 -
“谁似仙翁静,阶前扫鹤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B. 对超脱生活的渴望
C. 对繁华的向往
D. 对平淡的厌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与人生感悟。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李白的《将进酒》与李延兴的《望海虞山得踪字》,前者豪放激昂,后者则细腻沉静,分别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明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意象与表现》
- 《李延兴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