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

时间: 2025-04-27 21:45:26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晚风已经停住,花香也随之消散,
夕阳西下,我懒于梳理头发。
往事已逝,人事已非,一切都已归于平静,
想要倾诉,却不禁先流下泪水。
听说双溪的春天依然美好,
我也想去划一只轻舟。
但我担心那双溪的小舟,
承载不下我心中的愁苦。

注释:

  • 风住:形容春风已停,暗示春天的结束。
  • 尘香:指花香中带有尘埃,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倦梳头:懒于打理头发,表达一种倦怠和无奈的情感。
  • 物是人非:事物依然存在,但人事已变,强调时间的无情。
  • 欲语泪先流:想要诉说心中的苦闷,但泪水已经先流出,体现了深沉的悲伤。
  • 双溪:指的是江南的水乡,象征着美好的春天。
  • 舴艋舟:小船,形容轻便的舟,意指心灵的旅程。
  • 载不动许多愁:表达心中愁苦过多,小舟无法承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漱玉,宋代著名女词人。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以其独特的词风、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著称。李清照的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尤其是对爱情、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武陵春·春晚》创作于李清照晚年,正值北宋灭亡,南渡之际,个人生活的困境与国家动荡的时代背景交织,促使她在词中流露出深切的哀愁与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武陵春·春晚》是李清照在春末时分所作,整首词在春天的美景与个人的悲伤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开篇“风住尘香花已尽”,既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也隐含了时光的流逝,花香散去,春光渐逝,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接下来的“日晚倦梳头”,则传达出一种无奈与疲惫,生活的琐碎与烦忧让她倦怠不堪。

“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深刻揭示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与无奈,面对曾经的美好,如今已成为了回忆。即便是想要倾诉的欲望,也被泪水所淹没,显示出心中无尽的愁苦。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渴望与向往,虽然听闻双溪的春色依然迷人,但心中的愁苦却如影随形。结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是全词的高潮,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情感的无奈与无助,轻舟虽美,但无法承载内心的重负。

全词以春天为背景,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展现出深刻的哲理与细腻的情感,令人感受到一种愁苦与美好的交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住尘香花已尽:春风停止,花香消散,暗示春天的结束。
  2. 日晚倦梳头:夕阳西下,自己懒于梳理头发,显示倦怠。
  3. 物是人非事事休:事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回归平静。
  4. 欲语泪先流:想要倾诉,但泪水先流出,表达悲伤。
  5. 闻说双溪春尚好:听说双溪的春天依然美丽,展现向往。
  6. 也拟泛轻舟:想去划舟,象征心灵的旅程。
  7. 只恐双溪舴艋舟:担心小舟无法承载内心的愁苦。
  8. 载不动许多愁:表达内心愁苦的沉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增强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词对仗工整,增强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春末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情感深沉且细腻,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新生与希望,但在词中也带来无奈。
  • 双溪:美好而遥远的地方,代表着诗人向往的生活。
  • :象征着心灵的旅程与逃避,但又承载着沉重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物是人非”指什么? A. 事物依旧,人事已变
    B. 一切都没有改变
    C. 人和物都已消失

  2. “欲语泪先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 A. 高兴
    B. 悲伤
    C. 无所谓

  3. “双溪”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好的春天
    B. 现实生活
    C. 遥远的过去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中,情感细腻,展现了个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虽然也有对时光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豁达的态度。李清照的诗歌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苏轼则更强调对人生的宽广视野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李清照词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