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原文展示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记得在溪亭日暮时分,
我沉醉其中,不知该如何归路。
兴致已尽,傍晚时分我划船返回,
却误入了莲花深处。
我拼命划船,拼命划船,
惊起了一片鸥鹭。
注释
字词注释
- 溪亭:指溪水边的小亭子。
- 沉醉: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忘却其他。
- 归路:回家的路。
- 兴尽:兴致消尽。
- 藕花:指的是莲花,藕是莲的根。
- 争渡:急于划船渡过。
- 鸥鹭:指的是海鸥和白鹭,两种水鸟。
典故解析
- 溪亭:此处可看作是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寄托,暗示清幽的生活情趣。
- 鸥鹭:在古诗中常常象征自然之美与诗人的情感状态,惊起的鸥鹭似乎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波动与对美好时光的留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号蕙兰,宋代女词人,被誉为“才子佳人的典范”。她的词风清丽、婉约,常表现个人情感与生活感悟。李清照的作品多与自然景观、个人情感相关,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创作背景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李清照晚年。在经历了战乱与生活的波折后,李清照对往昔甜美时光的回忆愈加浓烈,这首词正是她怀念青春与宁静生活的写照。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日暮时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沉醉与对生活的热爱。开头的“常记溪亭日暮”便引出了一幅黄昏时分的宁静画面,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的美好回忆。接下来的“沉醉不知归路”则表现了诗人在这种美好氛围中忘却了归程,体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则转向了现实,尽管沉醉于美景,诗人最终还是要面对归途的无奈。此间的“误入”暗示了人生的迷惘与不确定性,诗人即使在美好中,也难免遭遇意外。
最后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展现了诗人急于归家的心情,描绘出一幅急促而又生动的画面。鸥鹭的惊起仿佛是对诗人心境的反映,象征着内心情感的波动与对自然的依恋。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李清照深厚的艺术造诣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记溪亭日暮:说明诗人常常回忆起在溪边亭子中度过的黄昏。
- 沉醉不知归路:沉迷于美景,忘记了回家的道路,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陶醉。
- 兴尽晚回舟:兴致已尽,天色已晚,准备乘船返回。
- 误入藕花深处:不小心进入了莲花的深处,象征着迷失方向。
- 争渡,争渡:急忙划船,想要尽快离开。
- 惊起一滩鸥鹭:划船的动作惊动了水面上的鸥鹭,描绘出生动的自然场景。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争渡,争渡”形成重复,增强了语气的急促感。
- 拟人:鸥鹭的惊起赋予了自然生灵以情感,增强了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人生的迷惘与归属感。这种对美的追求与对失去的惋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李清照独特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亭:象征着宁静与美好生活。
- 日暮: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藕花:象征着迷失与自然的纯美。
- 鸥鹭:象征着自由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常记溪亭日暮”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怀念
c) 怒火 -
“争渡,争渡”中重复的作用是什么? a) 增强气氛
b) 表达忧愁
c) 叙述故事 -
“误入藕花深处”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状态? a) 知足常乐
b) 迷失方向
c) 归心似箭
答案
- b) 怀念
- a) 增强气氛
- b) 迷失方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同样描绘自然与归航的场景。
- 《月下独酌》:李白的作品,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对比,李清照的作品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内敛,辛弃疾则展现出豪放与激昂的气势。两者皆为宋代词人,但风格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感受与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李清照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