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其一》

时间: 2025-02-04 15:26:19

辞家远行游。

悠悠三千里。

京洛多风尘。

素衣化为缁。

循身悼忧苦。

感念同怀子。

隆思乱心曲。

沈欢滞不起。

欢沈难克兴。

心乱谁为理。

愿假归鸿翼。

翻飞浙江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辞家远行游。悠悠三千里。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循身悼忧苦。感念同怀子。隆思乱心曲。沈欢滞不起。欢沈难克兴。心乱谁为理。愿假归鸿翼。翻飞浙江汜。

白话文翻译

离开家乡远行游历,行程长达三千里。京洛之地风尘仆仆,洁白的衣裳都变得灰暗。我因自身的忧苦而悲伤,感慨与心爱的人分离。深深的思念扰乱了我的心绪,沉重的欢乐难以振奋。欢乐与忧愁难以并存,心乱如麻谁能理清。愿借归鸿的翅膀,飞越浙江的水域。

注释

  • 辞家:离开家乡。
  • 悠悠:形容行程遥远。
  • 京洛:指古代的京城洛阳,这里泛指繁华都市。
  • 素衣化为缁:比喻纯洁被世俗污染。
  • 循身悼忧苦:因自身的忧苦而悲伤。
  • 同怀子:指心爱的人。
  • 隆思乱心曲:深深的思念扰乱了心绪。
  • 沈欢滞不起:沉重的欢乐难以振奋。
  • 欢沈难克兴:欢乐与忧愁难以并存。
  • 心乱谁为理:心乱如麻谁能理清。
  • 愿假归鸿翼:愿借归鸿的翅膀。
  • 翻飞浙江汜:飞越浙江的水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陆机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尤其擅长五言诗,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陆机为顾彦先赠妇的诗作之一,表达了诗人远行在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诗中通过对旅途的描述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无尽牵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远行在外的孤独和思念。诗中“辞家远行游”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出行背景,而“悠悠三千里”则强调了行程的遥远和艰辛。接着,“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纯洁的向往。后文通过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如“隆思乱心曲”和“心乱谁为理”,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感。最后,“愿假归鸿翼,翻飞浙江汜”则寄托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陆机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辞家远行游:诗人离开家乡,开始远行。
  2. 悠悠三千里:行程遥远,长达三千里。
  3. 京洛多风尘:京洛之地风尘仆仆,生活艰辛。
  4. 素衣化为缁:比喻纯洁被世俗污染。
  5. 循身悼忧苦:因自身的忧苦而悲伤。
  6. 感念同怀子:感慨与心爱的人分离。
  7. 隆思乱心曲:深深的思念扰乱了心绪。
  8. 沈欢滞不起:沉重的欢乐难以振奋。
  9. 欢沈难克兴:欢乐与忧愁难以并存。
  10. 心乱谁为理:心乱如麻谁能理清。
  11. 愿假归鸿翼:愿借归鸿的翅膀。
  12. 翻飞浙江汜:飞越浙江的水域。

修辞手法

  • 比喻:“素衣化为缁”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纯洁的向往。
  • 拟人:“隆思乱心曲”将思念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思念之深。
  • 对仗:“欢沈难克兴”中“欢沈”与“难克兴”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远行在外的孤独和思念。通过对旅途的描述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无尽牵挂。诗中寄托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纯洁和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悠悠三千里:行程遥远,象征着旅途的艰辛。
  • 京洛多风尘:京洛之地风尘仆仆,象征着世俗的污染。
  • 素衣化为缁:比喻纯洁被世俗污染,象征着诗人对纯洁的向往。
  • 归鸿翼:归鸿的翅膀,象征着归乡和自由。
  • 浙江汜:浙江的水域,象征着诗人对归乡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素衣化为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2. 诗中“隆思乱心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忧愁 C. 思念 D. 平静

  3. 诗中“愿假归鸿翼,翻飞浙江汜”寄托了诗人什么愿望? A. 归乡 B. 自由 C. 纯洁 D. 成功

答案: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诗词对比

  • 《登幽州台歌》与《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其一》: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远行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多地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陆机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