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 其二
作者:谭敬昭 〔清代〕
竟夕如人语,风声在柳条。
寒虫留屋角,野烧入山腰。
小院秋将老,长吟酒未消。
坐看残夜月,低度隔溪桥。
白话文翻译:
整夜仿佛有人在低语,风声在柳枝上轻轻荡漾。
寒虫停留在屋角,远处的野火正烧向山腰。
小院渐显秋意,长久吟唱的酒意未曾散去。
坐在这里看着残月,低垂的月光隔着溪桥映照过来。
注释:
- 竟夕:整夜,整个晚上。
- 如人语:像是人声在低声说话,形容风声轻柔。
- 寒虫:指秋天的虫鸣,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 留:停留,停留在某个地方。
- 野烧:指野外的火焰,燃烧的火。
- 小院秋将老:小院子里秋天的气息渐浓,显得有些衰败。
- 长吟:长时间吟唱,形容醉酒后沉醉的状态。
- 残夜月:残存的夜晚的月亮,表明时间已接近黎明。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残夜月”可引申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类似于古诗中常见的月亮意象,象征着孤独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谭敬昭,清代诗人,出身于文人世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天,表达了诗人对秋夜的感受,结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悟。
诗歌鉴赏:
《秋夜 其二》是一首描绘秋夜意境的诗作,诗人在宁静的夜晚,倾听风声与虫鸣,展现了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而略显凄凉的氛围。诗的开头“竟夕如人语”即以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结合,让读者感受到风声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仿佛在低声细语,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描写寒虫在屋角的留驻,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意象,增强了秋夜的寂寥感。
“野烧入山腰”则通过对远处火光的描绘,唤起了人们对秋季丰收与自然循环的思考,也引发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小院秋将老,诗人虽然感受到秋的衰败,但“长吟酒未消”则表现出一种不愿意放弃的情绪,似乎是在对抗时光的流逝。
最后,诗人在“坐看残夜月”中沉浸于对月亮的凝视,象征着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思。整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秋夜的深情和思考,是清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竟夕如人语:夜晚的风声轻柔,如同人在低语,带有一种亲切感。
- 风声在柳条:风在柳树间摇曳,形成一种自然的乐声,增添夜的静谧。
- 寒虫留屋角:寒冷的秋夜,虫鸣声在屋角响起,增添孤独的气氛。
- 野烧入山腰:远处的野火在山腰处燃烧,象征着秋季的气息与自然的变化。
- 小院秋将老:小院已显得有些衰败,传达出岁月的流逝。
- 长吟酒未消:诗人沉醉于酒中,似乎在对抗现实的孤独。
- 坐看残夜月:凝视着夜空中的残月,表达了对时光的思考。
- 低度隔溪桥:月光低垂,隔着溪流照耀,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竟夕如人语”,赋予风声以人的特性。
- 对仗:如“寒虫留屋角,野烧入山腰”,形成对称的美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如“柳条”、“虫鸣”、“月亮”等,传达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的深思。诗人在孤独中寻求酒的慰藉,最终又在月光下反思人生,展现了对秋天的独特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条:象征柔情与生命的脆弱。
- 寒虫:代表秋天的凋零与孤独。
- 野烧:象征大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循环。
- 月亮:常见的意象,象征思念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竟夕如人语”指的是什么?
- A. 整个晚上有人的声音
- B. 风声像人说话
- C. 夜间的虫鸣声
-
“寒虫留屋角”中的“寒虫”指什么?
- A. 温暖的虫子
- B. 秋天的虫鸣
- C. 冬天的虫子
-
诗人如何对待时光的流逝?
- A. 逃避
- B. 接受
- C. 反思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夜雨寄北》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以月亮为意象,表达思念之情,情感深邃。
- 白居易《夜雨寄北》:通过雨夜描绘孤独,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唐诗三百首》解读
这些参考书目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古诗词的美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