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颍川》
时间: 2025-01-26 03:26: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贤仕不遇,避世游金马。
嗟我独何为,不容在田野。
欹区寄汝南,落泊反长社。
东西俱畏人,何适可安者。
故庐已荆榛,遗迹但松檟。
颓龄迫衰暮,旧物一已舍。
安能为妻孥,辛苦问田舍。
平生事瞿昙,心外知皆假。
归休得溟渤,坐受百川泻。
何人实造物,未听相陶冶。
白话文翻译
昔日的贤者因仕途不顺而退隐,游历在金马河畔。
我感叹自己为何要如此,连田野也无法容身。
我暂寄于汝南,落脚后又返回长社。
东西两方都畏惧他人,何处能够安身呢?
故乡的茅屋已被荆棘覆盖,留下的痕迹只有松树和栎树。
年华已逝,步入衰老,旧物早已舍弃。
怎能因妻儿而劳苦,询问田舍的事宜?
平生所事皆是虚妄,心内所知皆是假的。
归隐后若能得海渊之安,静坐可受百川之流。
究竟谁是真正的造物者,未曾听闻相互的陶冶。
注释
- 金马:指金马河,古代著名的游历之地。
- 汝南:地名,今河南省汝南县。
- 长社:地名,古地名,指长社镇。
- 荆榛:指野生灌木,象征荒废的家园。
- 瞿昙:指佛教中的释迦牟尼,寓意对世俗事物的看透。
- 溟渤:指深海,象征宁静的归宿。
- 陶冶:指造物或塑造之意,暗指生命的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词以清新、流畅、自然著称,常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身处仕途困扰之际,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对人生的困惑与思考,促使他写下此作。诗中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还颍川》是一首传达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的诗作。诗中,苏辙通过对昔日贤者的回忆,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迷茫。他以“金马”作为游历的象征,暗示昔贤的潇洒与自得,而其自身却被困于世俗,无法遁形于自然。诗中频繁出现的地名如汝南、长社,体现了他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现实的逃避。
随着诗歌的展开,诗人逐渐揭示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尤其在“故庐已荆榛,遗迹但松檟”中,更是展现出故乡的荒凉与心灵的荒芜。诗人对家庭、妻儿的责任感与对个人自由的渴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全诗在情感上达到高潮。最后,诗人以“归休得溟渤,坐受百川泻”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彰显出一种超脱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贤仕不遇,避世游金马:昔日的贤者因仕途不顺而选择隐退,游历在风景美丽的金马河畔。
- 嗟我独何为,不容在田野:我感叹自己为何要如此,连最简单的田野生活也无法容身。
- 欹区寄汝南,落泊反长社:我暂时寄居于汝南,然而又不得不返回长社。
- 东西俱畏人,何适可安者:东西两方都对人心惶惶,究竟哪里可以安身呢?
- 故庐已荆榛,遗迹但松檟:故乡的茅屋已被荆棘覆盖,留下的痕迹只有松树和栎树。
- 颓龄迫衰暮,旧物一已舍:年华已逝,步入衰老,曾经的旧物早已舍弃。
- 安能为妻孥,辛苦问田舍:怎能为了妻儿而劳苦,询问田舍的琐事呢?
- 平生事瞿昙,心外知皆假:平生所事皆是虚妄,心内所知皆是假的。
- 归休得溟渤,坐受百川泻:归隐后若能得海渊之安,静坐可受百川之流。
- 何人实造物,未听相陶冶:究竟谁是真正的造物者,未曾听闻彼此的陶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归隐生活比作“溟渤”,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安定。
- 对仗:如“东西俱畏人,何适可安者”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荆榛、松檟象征着荒凉和记忆,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心境。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个人的遭遇与思考展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往昔贤者的追忆,诗人探讨了人生的意义,最终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马:象征自由、游历与心灵的放逐。
- 汝南、长社:地名,象征着归属与思乡之情。
- 荆榛、松檟:象征荒废的家园与遗忘的过去。
- 溟渤:象征宁静的归宿,隐喻对简单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的《还颍川》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家乡的怀念
B.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 对官场的厌恶
D.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金马”指代什么? A. 一位贤者
B. 游历的地方
C. 田野
D. 诗人的家 -
“故庐已荆榛,遗迹但松檟”中的“荆榛”象征着什么? A. 繁华的生活
B. 荒凉的家园
C. 美好的回忆
D. 诗人的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诗词对比
- 苏轼《定风波》:同样探讨了人生哲理与隐逸,但更显洒脱与乐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