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後即事》
时间: 2025-01-11 11:39: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苦热真疑不复凉,
火流渐见迫西方。
清风一夜吹茅屋,
竹簟今朝避石床。
露湿中庭菊含蕊,
水浮西浦稻生芒。
秋成得饱家家事,
莫笑农夫喜欲狂。
白话文翻译:
酷热的天气让我怀疑再也不会变凉,
火红的阳光渐渐逼近西方。
清风一夜间吹拂着茅草屋,
今早竹席上避开了石床。
露水湿润了中庭,菊花含苞待放,
水面上稻子在西浦漂浮,生出丰盈的穗儿。
秋天的丰收让家家户户都心满意足,
不要嘲笑农夫,因为他高兴得像个疯子。
注释:
- 苦热:形容炎热的天气。
- 火流:指炽热的阳光。
- 清风:指凉爽的风。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 竹簟:用竹子编成的席子。
- 中庭:院子的中央。
- 菊:指菊花,象征秋天的时节。
- 稻生芒:稻谷成熟,长出穗子。
- 莫笑农夫喜欲狂:劝告他人不要嘲笑农民,因为他们因丰收而欢喜。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兄弟三人均为杰出的文学家。苏辙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秋天,正值农作物丰收的季节,表达了农民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感慨。诗中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象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苏辙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秋后即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气候变化和农民丰收的喜悦。诗歌开篇以“苦热”引入,表现出秋初的炎热与对凉爽的渴望,紧接着通过“火流渐见迫西方”描绘出夕阳西下时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气氛。然而,随着“清风一夜吹茅屋”的出现,带来了转机,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和气候的变化。接着,诗人用“露湿中庭菊含蕊”描绘了秋天的花卉,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在描写丰收时,诗人提到“稻生芒”,表现出农田的丰盈,与“家家事”形成对比,突显了生活的富裕与安宁。最后一句“莫笑农夫喜欲狂”则传达了对农民辛劳与快乐的尊重,强调了丰收带来的满足感。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对农民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对农村生活的赞美。苏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秋天。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苦热真疑不复凉”:开篇描绘酷热的天气,让人怀疑再也不会凉爽。
- “火流渐见迫西方”:描写夕阳西下的景象,象征着白天的结束。
- “清风一夜吹茅屋”:凉爽的风在夜晚吹拂着茅屋,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 “竹簟今朝避石床”:早晨用竹席避开石床,突出生活的朴素与自然。
- “露湿中庭菊含蕊”:中庭的露水湿润了菊花,暗示着秋天的丰盈。
- “水浮西浦稻生芒”:描写丰收的稻谷,展现农田的富饶。
- “秋成得饱家家事”:秋天的丰收让每个家庭都心满意足。
- “莫笑农夫喜欲狂”:劝告他人不要嘲笑农民的喜悦,强调对劳动的尊重。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炎热与凉爽的对比,突出秋天的变化。
- 意象:使用“菊”、“稻”这些自然意象,营造出浓厚的秋天氛围。
- 拟人:通过“农夫喜欲狂”的表达,赋予农民以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农民丰收的赞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和喜悦。
意象分析:
- 秋天:象征着丰收、成熟与希望。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常代表着坚韧与高洁,寓意秋天的生机。
- 稻谷:象征着富饶与生活的富裕,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风”是指什么?
- A. 热风
- B. 凉风
- C. 冷风
-
“莫笑农夫喜欲狂”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农民的不屑
- B. 对农民辛劳的尊重
- C. 对农业的不满
-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秋天的凉爽
- B. 农民的丰收与喜悦
- C. 自然的变化
-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苏辙的《秋后即事》,前者着重于人生哲理,后者则关注自然与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示了兄弟两人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苏辙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