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理金少卿赴阙以老成耆德重于典刑为韵兼》

时间: 2025-02-04 16:10:18

全璧公之归,有识为嗟咨。

外祠三拜命,历岁艾且耆。

乘流与遇坎,道在他何知。

汪汪波万顷,未许儿辈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大理金少卿赴阙以老成耆德重于典刑为韵兼
作者: 仲并 〔宋代〕

全璧公之归,有识为嗟咨。
外祠三拜命,历岁艾且耆。
乘流与遇坎,道在他何知。
汪汪波万顷,未许儿辈窥。

白话文翻译

将全璧公送回京城,有识之士对此感慨不已。
外面的祠堂中,三次叩拜他的命令,历年来都如艾草般长存。
在波涛上乘风行船,遇到困难时,路在何方又有谁知道呢?
浩瀚的水面万顷广阔,不容许年轻人轻易窥视。

注释

字词注释:

  • 全璧公:指全璧,可能是某位官员或名士。
  • 外祠:指外面的庙宇或祭祀场所。
  • 艾且耆:艾草和耆老,象征长寿和年长者的智慧。
  • 乘流与遇坎:意指在顺流而行中遇到波折。

典故解析:

  • 三拜命:古代礼仪,表示对权威或长辈的尊重。
  • 艾草:古人常用艾草来驱邪避祸,也象征着长久的生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仲并,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风常以清新隽永著称,擅长抒情与咏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送别金少卿赴阙的场合,通过对其身世和品德的赞美,表达了对其前途的祝福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金少卿的赞美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时光和命运的思考。开头两句通过“全璧公之归”和“有识为嗟咨”,引出众人的关注与感慨,突出了金少卿的重要性与德行。接着用“外祠三拜命”来描绘对他的尊敬,反映了古代礼仪的庄重。

第三句的“乘流与遇坎”则展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不确定性,尽管前路似乎顺畅,但总会有波折与挑战。最后一句“汪汪波万顷”以浩大的水面为意象,象征着人生的广阔与复杂,同时暗示年轻人尚未具备足够的智慧去理解这些深邃的道理。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全璧公之归,有识为嗟咨。
    送别金少卿,大家都为之感叹,表明其地位与德行受到人们的尊重。

  2. 外祠三拜命,历岁艾且耆。
    表示对他的尊敬,外面的人在祭祀他,象征着他优雅的品德和长久的影响。

  3. 乘流与遇坎,道在他何知。
    描述人生旅途的艰难,表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生动地反映了人生的挑战。

  4. 汪汪波万顷,未许儿辈窥。
    形象地描绘出浩瀚的水域,象征着人生的广阔与深奥,提醒年轻人应保持谦逊。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汪汪波万顷”来比喻人生的复杂与广阔。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金少卿的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呼唤人们应对未来的未知保持敬畏与谦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全璧公:象征着德才兼备的高尚人格。
  • 波浪:象征人生的波折与变化。
  • 艾草:象征长寿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全璧公”是指谁?

    • A. 一位官员
    • B. 诗人的朋友
    • C. 以上皆是
  2. 诗中的“外祠三拜命”体现了什么?

    • A. 对权威的尊重
    • B. 对自然的崇拜
    • C. 对朋友的祝福
  3. “乘流与遇坎”的意思是什么?

    • A. 顺利与波折
    • B. 乘船出海
    • C. 遇见朋友

答案:

  1. C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赠花卿》相比,仲并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德行的赞美与人生的思考,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人生的感慨。两首诗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展现了古人对人生的独特观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仲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