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生辰》
时间: 2025-02-04 16:26: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谤焰谗波岂易然,功成方验古无前。
十年险阻忠偿国,万口纷纭诚格天。
已遣烽消边障火,行看贯配大农钱。
如今闻道持盈业,旦旦开陈黼扆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谣言和谗言的无奈,认为这些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消除的。然而,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作者终于获得了成功,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贡献。尽管有许多人对他众口铄金,但他依然坚守信念。如今,战火已然熄灭,国家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感慨道,听闻百姓安居乐业,朝朝暮暮在朝廷中讨论国家大事。
注释:
- 谤焰:指恶意的谣言与非议。
- 谗波:指谗言所引起的波澜或纷争。
- 功成:指事业的成功。
- 忠偿国:指为国家尽忠尽力。
- 万口纷纭:形容众多人的议论或非议。
- 烽消:指烽火已熄灭,象征战争结束。
- 边障火:指边境的战火。
- 大农钱:指农业的发展与财富的增加。
- 黼扆:指朝廷或宫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仲并,宋代诗人,其作品常表现忠诚与家国情怀,风格豪放,富有历史感和责任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国家政治动荡,民生困苦之时,诗人写此诗以表明其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谣言的反思,传达出对未来繁荣的希望。
诗歌鉴赏:
《上枢密生辰》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政治责任感的诗,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国家动荡中的忠诚与努力。诗中开头的“谤焰谗波岂易然”,直接指出了谣言与谗言的严重性,表现出作者对于外界非议的不屑与无奈。然而,接下来的“功成方验古无前”则体现了他在经历艰辛后,终于取得的成功与成就,这一转变令整首诗充满了力量与希望。
在“十年险阻忠偿国”中,诗人回顾了自己为国家的付出,十年磨砺不仅让他坚定了信念,也让他得到了名声与认可。而“万口纷纭诚格天”则是对外界纷扰的回应,表达了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不屈的精神。
后半部分则展现了国家安定的景象,“已遣烽消边障火”描绘了战乱的结束,经济的恢复,“行看贯配大农钱”则是对未来繁荣的期待。最后一句“如今闻道持盈业,旦旦开陈黼扆边”传递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充满希望。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的期盼,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谤焰谗波岂易然:谣言与谗言的波及并非易事,说明了外界对他的非议。
- 功成方验古无前:经历艰辛后取得的成就,彰显了自己的不凡。
- 十年险阻忠偿国:用十年的艰难困苦来证明对国家的忠诚。
- 万口纷纭诚格天:众口铄金,众人言语的纷乱与不易。
- 已遣烽消边障火:战火已经熄灭,暗示国家的安宁。
- 行看贯配大农钱:农业发展,经济繁荣的形象。
- 如今闻道持盈业:现今百姓安居乐业,听到好消息。
- 旦旦开陈黼扆边:朝朝暮暮在朝廷中讨论国事。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中的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万口纷纭”强调了谣言的广泛。
- 隐喻:通过“烽消”象征着和平时代的来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作者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谣言的无畏,同时表达了对未来安定繁荣的期望,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谤焰、谗波:象征着谣言与非议。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荡。
- 大农钱:象征着经济的繁荣与民生的富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谤焰谗波”的意思是? A. 谣言与非议
B. 和平与安宁
C. 收获与劳动 -
“十年险阻忠偿国”中的“十年”代表了什么? A. 战争的时间
B. 诗人的努力与奉献
C. 国家繁荣的时间 -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对历史的反思
B. 忠诚与希望
C. 个人的奋斗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之作,描绘了江河与花月的美丽,反映了个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
- 《登高》:王之涣的诗,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关注与感慨。
诗词对比:
- 《行路难》(李白) vs 《上枢密生辰》: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李白的风格更为豪放,仲并则更显沉稳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