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泉州周尚书》

时间: 2025-01-27 03:28:18

常若侍君侧,宁论去几程。

政须怀宿望,宁得殿名城。

执手欲何语,谀公恐不情。

斯民艰食甚,第一劝春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泉州周尚书
仲并 〔宋代〕

常若侍君侧,宁论去几程。
政须怀宿望,宁得殿名城。
执手欲何语,谀公恐不情。
斯民艰食甚,第一劝春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周尚书的送别之情。诗人常常在君主身边,何必在意离开的距离有多远。治理国家必须要有长远的理想,才能获得美好的名声。握着你的手想说些什么,却又怕赞美的话语过于虚情假意。如今百姓生活困苦,最重要的应该是鼓励他们春天播种。

注释

  • 常若:常常,时常。
  • 侍君侧:侍奉在君主身边。
  • 宁论去几程:何必讨论离开要走多远。
  • 政须怀宿望:治理政事必须有长远的理想。
  • 殿名城:美好的名声和城市。
  • 执手:握住手。
  • 欲何语:想要说什么。
  • 谀公:赞美君主。
  • 恐不情:怕这赞美不真诚。
  • 斯民艰食甚:这些百姓生活困苦。
  • 第一劝春耕:最重要的是劝导他们春天播种。

典故解析

此诗中虽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提到的“政须怀宿望”可以看作是对古人治国理政理念的继承,强调长远规划的重要性。古代政治家多以民生为重,诗人通过对周尚书的期许,反映出对时政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仲并,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诗歌作品多以抒情和社会关怀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政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周尚书即将前往泉州任职之时,诗人表达了对其的送别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治理的期望与对民生的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体现了诗人对周尚书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开头两句以“常若侍君侧”和“宁论去几程”表达了诗人对周尚书的尊重与信任,强调了离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所肩负的责任。接下来的“政须怀宿望,宁得殿名城”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认为只有有长远的目标,才能得到美好的名声和成就。最后两句转向百姓的生活,直指民生问题,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倡导应以农耕为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整首诗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盼,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国家、百姓的关心,主题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若侍君侧:常常侍奉在君主身边,表明诗人与周尚书的亲近关系。
  • 宁论去几程:离开路途的远近无足轻重,强调心意的重要性。
  • 政须怀宿望:治理国家需要长远的目标和理想。
  • 宁得殿名城:只有拥有高尚的名声和美丽的城市,才能真正成功。
  • 执手欲何语:握住手想要说什么,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 谀公恐不情:对君主的赞美可能显得不真诚,体现了诗人的谨慎。
  • 斯民艰食甚:百姓生活困苦,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
  • 第一劝春耕:最重要的是劝导百姓春季播种,显示出对民生的关心。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政须怀宿望,宁得殿名城”,展现了诗歌的韵律美。此外,诗中隐含的比喻和象征也增添了深意,体现了诗人对国家与百姓命运的深刻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对民生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情感真挚,富有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侍君:象征对君主的忠诚与责任感。
  • 宿望:代表长远的理想与目标。
  • 殿名城:象征名声与成就。
  • 春耕:象征希望与生机,反映民生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常若侍君侧”强调了什么?

    • A. 离别的伤感
    • B. 对君主的尊重
    • C. 对春耕的关注
    • D. 对名声的追求
  2. “执手欲何语”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不舍
    • B. 愤怒
    • C. 忧虑
    • D. 快乐
  3. 诗中提到的“第一劝春耕”,主要是为了强调:

    • A. 农业的重要性
    • B. 教育的必要性
    • C. 商业的发展
    • D. 战争的影响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 《赠花卿》 — 杜甫

诗词对比

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仲并的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但更强调了对政治和民生的关注。王勃的诗则更侧重于豪情壮志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
  • 《宋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