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人·捣衣》
时间: 2025-04-28 07:59: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树昏黄江月白。
无限凄凉色。
千重有恨,千声哀怨,
搅乱远游客。
身上征衣宽共窄,
费尽闺中力。
溪上青砧,山头别路,
都化望夫石。
白话文翻译:
江边的树木在昏黄的月光下显得模糊而苍凉,无尽的悲凉弥漫开来。心中有千重恨意,千声哀怨,扰动着远方的游子。身上的征衣宽窄不一,闺中为此费尽心力。溪边的青石上敲打衣物,山头的别离之路,都化作了望夫的石头,凝固了思念。
注释:
- 江树:指江边的树木。
- 昏黄:昏暗的黄色,形容光线暗淡。
- 月白:明亮的月光。
- 凄凉色:悲凉的色彩,形容环境的惨淡。
- 千重有恨,千声哀怨:形容内心的恨意和哀怨非常深重。
- 征衣:指征战的衣物,象征游子的身份。
- 费尽闺中力:形容在家中为思念和忧愁而耗尽心力。
- 青砧:指用来捣衣物的青石。
- 望夫石:传说中的石头,象征着等待丈夫归来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饶芝祥(约1640-约1730),清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家国情怀和对离别的思念。其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作者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离别与思念,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战乱中对家国和亲人的牵挂与惆怅。
诗歌鉴赏:
此诗以江边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渐渐引入作者内心的情感,构建出一种凄凉而又深刻的氛围。开篇的“江树昏黄江月白”描绘了一个黄昏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江树显得模糊而又孤独,给人一种无尽的悲凉感。接下来的“千重有恨,千声哀怨”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思念,千重恨意与千声哀怨的交织,恰如远方游子的心情被无情的环境所搅动。
诗中“身上征衣宽共窄”一句,生动描绘了游子身上衣物的状态,象征着身心的疲惫和对家乡的思念。接着提到“费尽闺中力”,则是表现了在家中为思念而耗尽心力的女性形象,突显出男女在离别中的不同遭遇与情感。最后两句“溪上青砧,山头别路”则通过意象的转换,暗示了离别的苦涩,化作“望夫石”,象征着那种无尽的等待与思念,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自然景色的渲染,也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离别、思念和苦楚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树昏黄江月白:描绘了黄昏时分,江边树木与月光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无限凄凉色:强调了环境的悲凉,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 千重有恨,千声哀怨:表达了心中深重的恨意和哀怨,感情层次极为丰富。
- 搅乱远游客:远方游子的心情被这种情感所搅动,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身上征衣宽共窄:表现游子身上衣物的宽窄不一,象征着生活的艰辛。
- 费尽闺中力:暗示在家中为思念耗尽心力的女性角色,增加了情感的层次。
- 溪上青砧,山头别路:意象转换,描绘离别的苦楚。
- 都化望夫石:将所有的思念化为“望夫石”,象征着无尽的等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化作“望夫石”,生动形象。
- 对仗:如“千重有恨,千声哀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无形的情感被赋予了形象,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了对战争的无奈、对离别的苦楚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人性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树:象征孤独与悲凉。
- 月亮:代表思念与希望。
- 征衣:象征游子身份和艰难生活。
- 青砧:代表家中女性的劳作与思念。
- 望夫石:象征无尽的等待与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江树昏黄”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明亮的白天
- B) 黄昏的孤独
- C) 夜晚的欢快
-
“千声哀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开心
- B) 思念与痛苦
- C) 无所谓
-
“望夫石”象征了什么?
- A) 战争的胜利
- B) 无尽的等待与思念
- C) 自由的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长相思·其一》 - 纳兰性德
诗词对比: 对比饶芝祥的《思远人·捣衣》与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涉及到对家乡的思念,但饶芝祥更加强调了离别的痛苦和对亲人的牵挂,而李白则表现了更为单纯的乡愁,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层次和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