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杨性坚贞,枝叶亦刚愿。三十六旬久,增生但方寸。今何成修林,左右映烟蔓。良材岂一二,所期先愈钝。
白话文翻译: 黄杨树性格坚贞,枝叶也显得刚强。经历了三十六个月的漫长岁月,生长的范围却只有方寸之地。如今为何形成了茂密的树林,四周映衬着烟雾和藤蔓。优质的木材岂止一两种,我们所期望的首先是更加坚韧。
注释:
- 黄杨:一种常绿小乔木,木材坚硬,常用于雕刻。
- 坚贞:坚定不移,忠诚不变。
- 刚愿:刚强的意愿或性格。
- 三十六旬:指三十六个月,即三年。
- 增生但方寸:指黄杨树虽然生长缓慢,但每一寸都坚实。
- 修林:茂密的树林。
- 烟蔓:烟雾和藤蔓,形容树林的茂密和朦胧美。
- 良材:优质的木材。
- 愈钝:更加坚韧,不轻易被破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这首诗通过对黄杨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观察黄杨树生长过程中,对其坚韧性格和美丽形态的感慨而作,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黄杨树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美丽的外貌。诗中“黄杨性坚贞,枝叶亦刚愿”直接点明了黄杨树的特性,而“三十六旬久,增生但方寸”则进一步强调了其生长缓慢但每一寸都坚实无比。后两句“今何成修林,左右映烟蔓”描绘了黄杨树形成的茂密树林,四周烟雾缭绕,藤蔓交织,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最后两句“良材岂一二,所期先愈钝”则表达了作者对黄杨树品质的期待,希望其更加坚韧,成为更多优质木材的来源。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黄杨树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坚韧品质的崇尚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杨性坚贞,枝叶亦刚愿”:直接描述黄杨树的性格和外观,坚贞和刚愿都是对其品质的赞美。
- “三十六旬久,增生但方寸”:通过时间的积累和空间的限制,强调黄杨树生长的缓慢和坚实。
- “今何成修林,左右映烟蔓”:描绘黄杨树形成的茂密树林,四周烟雾和藤蔓的美丽景象。
- “良材岂一二,所期先愈钝”:表达对黄杨树品质的期待,希望其更加坚韧,成为更多优质木材的来源。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黄杨树赋予人的性格,如“坚贞”和“刚愿”。
- 对比:通过“三十六旬久”与“增生但方寸”的对比,突出黄杨树生长的缓慢和坚实。
- 象征:黄杨树的坚韧品质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欣赏。通过对黄杨树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界中坚韧品质的崇尚,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意象分析:
- 黄杨树: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
- 修林:象征茂密和美丽。
- 烟蔓:象征朦胧和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杨”具有什么特性? A. 柔软 B. 坚贞 C. 易碎 D. 快速生长
-
“三十六旬久,增生但方寸”这句话的意思是? A. 黄杨树生长迅速 B. 黄杨树生长缓慢但坚实 C. 黄杨树生长快速但脆弱 D. 黄杨树生长缓慢且脆弱
-
诗中“今何成修林,左右映烟蔓”描绘了什么景象? A. 黄杨树孤独生长 B. 黄杨树形成茂密树林 C. 黄杨树被砍伐 D. 黄杨树枯萎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通过对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与李廌的《黄杨林诗》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杜甫的诗更加注重对花的细腻描绘,而李廌的诗则更加注重对黄杨树坚韧品质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