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图记》

时间: 2025-04-27 14:40:43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白话文翻译:

吴县和长洲两县,在郡府所在地,分界而治。郡西的群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灵岩山上有吴国的故宫遗址,还留有西施的遗迹。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地方,都是名胜之地。太湖广阔,有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中,这是国内罕见的景观。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担任吴县县令,不到三年,因成绩优异被召入朝中担任给事中。他在任期间对百姓有恩惠,百姓想要挽留他,但未能成功,他自己也不忍心离开百姓。因此,有人绘制了吴山图作为礼物赠送给他。县令对百姓来说,确实非常重要。如果县令贤明,那么他所在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因他的恩泽而繁荣;如果县令不贤明,那么他所在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因他的祸害而受辱。魏用晦在吴县的山川中,无疑增添了光彩。将来我们百姓会在山峦之间选择胜地,在佛寺和道观中祭祀他,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他已经离开吴县了,为何还如此眷恋这里的山川呢?从前苏子瞻称赞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仍然思念不忘,甚至为此写了《思黄州诗》,苏子瞻还为黄州人刻在石碑上。由此可见,贤者对于他们所到之处,不仅使那里的人难以忘怀,他们自己也无法忘记那里的人。魏用晦现在已经离开吴县三年了。一天,他在内庭与我同看这幅图,反复欣赏并叹息,于是让我记下这件事。唉,他对我们吴县有这样的情感,我们百姓怎能忘记他呢?

注释:

  • 吴长洲二县:指吴县和长洲县,古代行政区划。
  • 郡治所:郡府的所在地。
  • 分境而治:各自管理自己的辖区。
  • 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均为山名。
  • 灵岩:山名,上有吴国故宫遗址。
  • 西子:指西施,古代美女。
  • 虎丘、剑池、天平、尚方、支硎:均为名胜古迹。
  • 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 七十二峰:太湖周边的山峰。
  • 魏君用晦:作者的朋友,曾任吴县县令。
  • 给事中:官职名。
  • 扳留:挽留。
  • 吴山图:绘有吴县山川的图画。
  • 尸祝:祭祀。
  • 浮屠老子之宫:指佛寺和道观。
  • 苏子瞻:苏轼的字。
  • 韩魏公:韩琦,北宋名臣。
  • 黄州:地名,今湖北黄冈。
  • 思黄州诗:苏轼为纪念韩琦而作的诗。
  • 内庭:宫廷内部。
  • 展玩太息:反复欣赏并叹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明代文学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的文学作品以散文见长,尤其擅长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吴山图记》是归有光为纪念好友魏用晦在吴县任职期间的事迹而作。

创作背景: 《吴山图记》是归有光在好友魏用晦离开吴县三年后,在内庭看到吴山图时,感慨于魏用晦对吴县的深情,因而写下这篇记述。诗中不仅赞美了吴县的山川美景,更表达了对魏用晦的敬佩和怀念。

诗歌鉴赏: 《吴山图记》是一篇充满情感的记述文,归有光通过对吴县山川的描绘,展现了魏用晦在任期间的政绩和对百姓的深厚情感。诗中,归有光不仅详细描述了吴县的自然风光,如穹窿、阳山等山峰,以及太湖的壮丽景色,还特别提到了魏用晦在吴县的影响,如“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表达了对魏用晦的敬佩。此外,诗中还引用了苏轼对韩魏公的赞美,以此来强调贤者对地方的深远影响。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归有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 描述吴县和长洲县在郡府所在地的行政划分。
  2.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 指出郡西的群山都在吴县境内。
  3.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 列举吴县境内最高的山峰。
  4.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 描述灵岩山上的吴国故宫遗址和西施的遗迹。
  5.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 列举其他名胜古迹。
  6.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 描述太湖的广阔和周边山峰的壮丽。
  7.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 介绍魏用晦的任职经历。
  8.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 描述魏用晦在任期间的政绩和对百姓的情感。
  9.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 说明绘制吴山图的缘由。
  10.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 强调县令对百姓的重要性。
  11.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 说明县令的贤明与否对地方的影响。
  12.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 表达魏用晦对吴县山川的贡献。
  13.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
    • 预言百姓将来会在山峦间选择胜地祭祀魏用晦。
  14.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 引用苏轼的例子,说明贤者对地方的深情。
  15.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 总结贤者对地方的深远影响。
  16.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
    • 说明魏用晦离开吴县的时间。
  17. 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 描述在内庭看到吴山图时的情景和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用“汪洋”比喻太湖的广阔。
  • 拟人:如“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将山川拟人化,表达魏用晦对吴县的影响。
  • 对仗:如“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通过对比强调县令的贤明与否对地方的影响。

主题思想: 《吴山图记》的中心思想是赞美魏用晦在吴县的政绩和对百姓的深厚情感,以及贤者对地方的深远影响。通过描绘吴县的山川美景和魏用晦的政绩,归有光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贤者的敬佩。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灵岩、虎丘、剑池、天平、尚方、支硎、太湖、七十二峰。
  • 详细解释:这些词汇描绘了吴县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通过这些意象,归有光展现了吴县的美丽和魏用晦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些山川和名胜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意义,象征着吴县的历史底蕴和魏用晦的政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归有光的《吴山图记》是为了纪念谁而作? A. 魏用晦 B. 苏轼 C. 韩魏公 D. 西子

  2. 诗中提到的“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形容的是什么? A. 山峰 B. 湖泊 C. 河流 D. 海洋

  3.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这句话的意思是? A. 魏用晦对吴县的山川没有影响 B. 魏用晦对吴县的山川有负面影响 C. 魏用晦对吴县的山川有积极影响 D. 魏用晦对吴县的山川没有感情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吴山图记》: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地方的深情。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与《吴山图记》: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地方的深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归有光全集》:收录了归有光的所有文学作品,包括《吴山图记》。
  • 《明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和归有光的文学成就。
  • 《苏轼诗选》:收录了苏轼的诗作,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关诗句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下一句是什么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上一句是什么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下一句是什么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上一句是什么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下一句是什么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上一句是什么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下一句是什么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上一句是什么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下一句是什么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上一句是什么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下一句是什么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上一句是什么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下一句是什么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上一句是什么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下一句是什么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上一句是什么

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下一句是什么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上一句是什么

吴、长洲二县,下一句是什么

在郡治所,上一句是什么

在郡治所,下一句是什么

分境而治。上一句是什么

分境而治。下一句是什么

而郡西诸山,上一句是什么

而郡西诸山,下一句是什么

皆在吴县。上一句是什么

皆在吴县。下一句是什么

其最高者,上一句是什么

其最高者,下一句是什么

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上一句是什么

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下一句是什么

而灵岩,上一句是什么

而灵岩,下一句是什么

吴之故宫在焉,上一句是什么

吴之故宫在焉,下一句是什么

尚有西子之遗迹。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