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曲江溪中》

时间: 2025-01-11 06:02:12

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

正尔可嘉处,胡为无赏心。

我由不忍别,物亦有缘侵。

自匪常行迈,谁能知此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发曲江溪中
作者: 张九龄 〔唐代〕

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
正尔可嘉处,胡为无赏心。
我由不忍别,物亦有缘侵。
自匪常行迈,谁能知此音。

白话文翻译:

这条溪水清澈而深邃,松树和岩石在此投下阴影。
这样的美景本该让人欢喜,为什么却没有让人赏心悦目?
我实在不忍心离去,万物之间也有缘分的滋扰。
自从我不再匆忙前行,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呢?

注释:

  • 溪流: 指小河、小溪,常用来描绘自然风光。
  • 清且深: 形容溪水既清澈又深邃,显示出其美丽与神秘。
  • 松石复阴: 松树和石头重重叠叠,形成了阴影,营造出幽静的环境。
  • 正尔可嘉处: 这里的美景本应令人欣赏。
  • 胡为无赏心: 为什么没有令人愉悦的心情呢?
  • 我由不忍别: 我实在不忍心离开这里。
  • 物亦有缘侵: 物体之间也因缘分而产生交集。
  • 自匪常行迈: 自从我不再频繁走动。
  • 谁能知此音: 谁能理解我此刻的感受呢?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描绘的自然景象与情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以清新典雅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他游历曲江时,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思索。张九龄曾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心中难免感到忧伤,因此在美丽的自然中更显得感慨万千。

诗歌鉴赏:

《初发曲江溪中》以溪流、松石的自然景象作为开篇,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首联以“溪流清且深,松石复阴临”描绘出一幅恬静的自然画面,清澈的溪水和阴影中的松石,构成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场景。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入情感的抒发,诗人感叹如此美丽的地方却无法带来赏心的愉悦,表现出一种对美的追求与无奈。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和人生际遇的感慨。“物亦有缘侵”一句,隐喻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因缘而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考,深刻而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流清且深”:描绘了溪水的清澈和深邃,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松石复阴临”:松树和石头投下阴影,形象地表现出幽静的环境。
  • “正尔可嘉处”:强调这个地方的美好。
  • “胡为无赏心”:质疑为何没有令人愉悦的感觉,表露出内心的失落。
  • “我由不忍别”:表明自己不忍心离去的情感。
  • “物亦有缘侵”:表达对万物之间缘分的思考。
  • “自匪常行迈”:说明自己不再匆匆忙忙,开始反思。
  • “谁能知此音”:感叹自己内心的感受无人理解。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如清与深、阴影与阳光)来增强意象的力量。
  • 采用了排比与反问的手法,增加诗句的韵律感和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反思,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流: 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逝去。
  • 松石: 代表自然的坚韧与宁静。
  • 阴影: 暗示着内心的复杂情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A. 山脉 B. 溪流 C. 草地 D. 花园

  2. 诗人对离开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不忍心 C. 开心 D. 期待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爱情 B. 自然 C. 人生无常 D. 友情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初发曲江溪中》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乡愁的表达,而后者则聚焦于自然美与内心的孤独。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九龄相关传记与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