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礼星》
时间: 2025-01-26 03:38: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影 礼星
作者: 周祖同 〔清代〕
云屏未晓,数阑干北斗,庭院人悄。
密密疏疏,银汉微波,三五彩痕纤小。
美蓉裙钗低宽处,怕暗里星娥偷笑。
只夜深敛袂含情,独看月边眉扫。
为问黄姑织女,去年相见后,欢意多少。
一箭光阴,又是秋期,飞过楼西天杪。
前宵几点芳芜没,料塞外雁儿曾到。
待信音再觅仙槎,莫更玉绳沉了。
白话文翻译
在晨曦尚未到来时,北斗星在栏杆上的几个点缀,庭院显得格外安静。
星光点点,银河轻轻波荡,三五颗星星像细小的彩痕一样。
美丽的裙钗低垂的地方,害怕暗夜中星星仙女偷偷地笑。
深夜中我敛起衣袖,含着情愫,独自凝视月边的眉眼。
想问织女黄姑,自从去年见面后,欢乐的滋味有多少呢?
光阴如箭,又到了秋天,飞过了楼西的天边。
昨夜几朵芳草已然凋零,想必边塞的雁儿已经飞到。
等着消息再次寻找仙境的渡船,别让那玉绳再沉没了。
注释
- 云屏:指云层,形容天色尚未明亮。
- 北斗:北斗七星,古人常用来指代星空。
- 银汉:银河,形容夜空中的星河。
- 美蓉:美丽的女子,蓉指荷花,引申为女子的美丽。
- 黄姑:指黄河边的织女,源于民间传说。
- 一箭光阴:比喻时间如箭般飞逝。
- 仙槎:指仙人乘坐的渡船,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玉绳: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寓意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祖同(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和抒发情感,作品多以清新、细腻著称,常融合传统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疏影 礼星》创作于清代,正值诗词创作的繁荣期。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夜空的细腻观察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反映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疏影 礼星》通过描写夜空与星辰,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化的感慨。开头以“云屏未晓”引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接下来通过对北斗和银河的描绘,展现了宇宙的浩瀚与星空的美丽,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诗人又引入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在“怕暗里星娥偷笑”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美丽事物的珍视与对未知的担忧,暗示了内心的柔情与脆弱。接着反问织女,体现出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渴望,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盼。
最后,诗人以“待信音再觅仙槎,莫更玉绳沉了”收尾,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在美的表象下,显得更加深刻而感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屏未晓:天色尚未亮起,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数阑干北斗,庭院人悄:北斗星点缀在栏杆上,显得庭院格外安静。
- 密密疏疏,银汉微波:银河在微波中闪烁,描绘了星空的细腻。
- 三五彩痕纤小:形容星星如细小的彩痕,增添了诗的优雅。
- 美蓉裙钗低宽处:暗指美丽女子的装饰,体现出诗人对美的向往。
- 怕暗里星娥偷笑: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 只夜深敛袂含情:夜深时,诗人独处,情感涌动,暗示内心的孤独。
- 独看月边眉扫:月亮的宁静让诗人沉思,感受到孤独与思念。
- 为问黄姑织女:引入民间传说,体现对美好过往的怀念。
- 去年相见后,欢意多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出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一箭光阴,又是秋期:感叹时光飞逝,秋天再次来临。
- 飞过楼西天杪:暗指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变化。
- 前宵几点芳芜没:秋天的草木凋零,象征着时光的无情。
- 料塞外雁儿曾到:想象雁儿在边塞,传达出一种思乡之情。
- 待信音再觅仙槎:等待消息,渴望再次寻找美好的生活。
- 莫更玉绳沉了:希望珍贵的事物不要再沉没,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星星比作“彩痕”,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拟人:将星星描绘成有情感的存在,增添了诗的温度。
- 对仗:如“密密疏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空与星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体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屏:象征着夜的宁静与神秘。
- 北斗:象征着方向与希望。
- 银汉:象征着浪漫与美好。
- 美蓉:象征着青春与美丽。
- 织女:象征着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云屏未晓”意指什么? A. 天色已明
B. 天色尚未亮
C. 太阳已出
D. 星星已落 -
“一箭光阴”中的“箭”比喻什么? A. 时间
B. 光芒
C. 瞬间
D. 速度 -
诗中提到的“黄姑织女”源于哪个民间传说? A. 嫦娥奔月
B. 牛郎织女
C. 观音渡海
D. 嫦娥与后羿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疏影 礼星》同样以夜空为背景,前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后者则更侧重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的向往。两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各有特色,但都展现了深厚的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
- 《清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