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 此君轩》
时间: 2025-02-04 15:35: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壶中天 此君轩
作者: 赵熙 〔清代〕
清风万个,占一城高处,宋时僧屋。
解借此君名此地,便卜此僧非俗。
茗砌延秋,风廊响月,苔色琴弦绿。
涪翁往矣,禅房香剩花木。
有弟时到轩中,虚心直节,合抱琅玕宿。
自列党人碑上状,成就一家清福。
绝代欧苏,片时章蔡,断送神宗录。
翠云三亩,荣州第一修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水画面,清风吹拂,仿佛在这高处的城市中,留有宋代僧人的房舍。借用这位君子的名字来命名此地,看来这位僧人并非世俗之人。茶台上延续着秋天的气息,风吹廊子发出悦耳的声音,苔藓的颜色如同琴弦般翠绿。涪翁已经离去,禅房中仅剩下香气四溢的花木。曾经有弟子到这轩中来,他心地纯洁,正直如同合抱的琅玕。自古以来,他在众人之中名列前茅,成就了一家人的清福。绝代的欧阳修与章太炎,也不过是瞬间的辉煌,最终却被神宗所遗忘。翠绿的云彩覆盖着三亩土地,荣州的修竹是最为出众的。
注释:
- 壶中天:指的是壶中所描绘的美好世界,隐喻着一种理想的境界。
- 此君:指代诗中引入的人物,可能是指某位高洁的僧人。
- 虚心直节:形容弟子的品质,意指心地纯洁,正直。
- 琅玕:一种美玉,象征高洁和珍贵。
- 绝代欧苏:指的是绝代的文人,如欧阳修与苏轼。
- 翠云三亩:象征着自然的优美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熙,清代诗人,以其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士人风骨。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蕴含哲理与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时代,反映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壶中天 此君轩》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赵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的美景,更是在表达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然。诗中提到的“清风”、“茗砌”、“苔色琴弦”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令人心生向往,这是一种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同时,诗人通过“绝代欧苏”与“成就一家清福”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思考,揭示了世事无常的道理。诗中也流露出对过往人事的追忆与感慨,涪翁的离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深远,展现了赵熙在诗歌创作上的高超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风万个,占一城高处,宋时僧屋。”:描绘了一个高处的清幽之地,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解借此君名此地,便卜此僧非俗。”:通过借用君子的名字来命名,强调了此地非凡的气质。
- “茗砌延秋,风廊响月,苔色琴弦绿。”:细致描绘环境,增添了诗的韵味。
- “涪翁往矣,禅房香剩花木。”:透露出对涪翁的追思,渗透出淡淡的哀伤。
- “有弟时到轩中,虚心直节,合抱琅玕宿。”:赞美弟子的品质,象征着高洁的精神。
- “自列党人碑上状,成就一家清福。”:表现出诗人对成就的自豪与反思。
- “绝代欧苏,片时章蔡,断送神宗录。”:历史人物的辉煌瞬间,揭示了人生的无常。
- “翠云三亩,荣州第一修竹。”:以自然景观作结,回归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壶中天”比喻理想境界,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对称美感突出。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诗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人格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风:象征着宁静、纯洁的心境。
- 茶:代表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
- 苔色:象征生命的韧性与自然的美。
- 琅玕:象征高洁和珍贵的品格。
- 修竹:象征坚韧与挺拔,寓意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涪翁”指的是谁? A. 一位历史人物
B. 诗人的朋友
C. 幽居的僧人
D. 自然的化身 -
“翠云三亩,荣州第一修竹”中,修竹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坚韧
C. 美丽
D. 友情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对自然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赵熙的《壶中天 此君轩》更注重描绘环境与情感的结合,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与豪放。
参考资料:
- 赵熙《诗词全集》
- 《清代山水诗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