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晚晴》

时间: 2025-01-11 06:13:27

霖铃歌遍湿金徽,倚棹初迎翠影微。

喜近月轮添暮色,还占风角问朝晖。

黏云修尾垂垂下,贴水轻翎款款飞。

见说江天方晚照,沙边重理绿蓑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霖铃歌遍湿金徽,倚棹初迎翠影微。
喜近月轮添暮色,还占风角问朝晖。
黏云修尾垂垂下,贴水轻翎款款飞。
见说江天方晚照,沙边重理绿蓑衣。

白话文翻译:

雨铃声响遍湿润的金徽山,依靠船桨初次迎接微弱的翠影。
欣喜地靠近月亮,夜幕渐渐深沉,也趁着微风问候清晨的阳光。
黏跟着的云朵如长尾巴般缓缓低垂,轻轻贴在水面上如同翅膀轻轻飞舞。
听说江天正值晚霞,沙滩边重新整理着绿色的蓑衣。

注释:

字词注释:

  • 霖铃:雨水滴落的声音,形容细雨。
  • 金徽:指金徽山,可能为作者所处的地名。
  • 翠影:青翠的影子,形容山色。
  • 月轮:月亮的圆形,象征明亮。
  • 风角:指风的方向,用来询问朝阳。
  • 黏云:形容云低垂,似乎粘在了天空。
  • 绿蓑衣:用草编织的衣服,常用于渔民。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来泰,清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主题。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傍晚,诗人可能正在船上游览,感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抒发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舟中晚晴》通过细腻的描写与自然景象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于晚晴时光的赞美。在细雨中,诗人所听到的“霖铃”声,似乎与湿润的金徽山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清新的意境。依靠在船桨上,迎接微弱的翠影,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向往。

第二联“喜近月轮添暮色”,表现了随着夜幕降临,月光的明亮与暮色的交融,展现了时间的变迁与自然的和谐美。接下来的描写中,黏云低垂,轻翎飞舞,无不流露出一种静谧而惬意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诗人沉浸于这种自然之美中。

最后两句,提到江天的晚照与沙边的蓑衣,暗示了生活的简单与宁静,诗人在自然与生活中找到了平和与满足。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透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充满了清新与雅致的气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霖铃歌遍湿金徽:描写在细雨中,音响与景色的交融,金徽山在雨中显得湿润而生机勃勃。
  • 倚棹初迎翠影微:诗人靠在船桨上,初次看到微弱的翠绿影子,暗示对自然的欣赏。
  • 喜近月轮添暮色:随着夜幕降临,月亮的光辉愈加明亮,令人感到愉悦。
  • 还占风角问朝晖:乘着微风,向着晨光提问,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
  • 黏云修尾垂垂下:云朵像长尾巴一样低垂,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
  • 贴水轻翎款款飞:轻薄的云彩贴近水面,像轻盈的翅膀在飞舞。
  • 见说江天方晚照:听说江边天边正值晚霞,带来了一种温暖的意象。
  • 沙边重理绿蓑衣:在沙滩边重新整理绿色的蓑衣,象征着渔民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朵比作长尾巴,形象生动。
  • 拟人:云朵和水面都被赋予了人的动作,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 对仗:如“喜近月轮添暮色,还占风角问朝晖”,使诗句结构更为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传达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霖铃:象征细雨,带来生命与清新的感觉。
  • 月轮:象征光明与希望,代表了夜晚的宁静。
  • 云与水:代表自然的和谐与变化,体现出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徽”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一座山
    • B. 一条河
    • C. 一座城
    • D. 一座庙
  2. 诗中“倚棹初迎翠影微”中的“翠影”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的植物
    • B. 水中的倒影
    • C. 山的影子
    • D. 夜空的星星

答案:

  1. A. 一座山
  2. C. 山的影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头》

诗词对比:
对比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写山水之美,二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李来泰的诗更注重细雨与晚霞的变化,而王维则着重于秋天的宁静与孤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李来泰研究》
  • 《中国古代山水诗选》
  • 《李白与王维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