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题大慈坞祖塔院
作者: 释惠觉 〔宋代〕
原文展示:
谷口两三家,平田一望赊。
春深多遇雨,夜静独鸣蛙。
云暗未通月,林香始辨花。
谁惊孤枕晓,涛白捲江沙。
白话文翻译:
在山谷的入口处只有两三户人家,平坦的田野一望无际。春天已经深了,常常下雨,夜晚静谧中只听见青蛙独自鸣叫。云层遮住了月亮,树林里开始能闻到花香。谁在清晨时分惊扰了我这孤独的睡梦,涛声翻卷着江边的沙子。
注释:
- 谷口:山谷的入口,指风景较为偏僻的地方。
- 赊:远,遥远的样子。
- 蛙:青蛙,春夜中常听到的声音。
- 通月:明亮的月光透过云层。
- 辨花:辨别,识别花香。
- 孤枕:孤独的枕头,形容独自一人。
- 涛白:江水的波涛翻滚,形成的白色泡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惠觉,宋代高僧,生于文化繁盛的时期,他的诗歌常以自然景色和禅意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大慈坞祖塔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内心的宁静。作者在此处独处,感受春雨、夜静与晨曦,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自然环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思索。首联“谷口两三家,平田一望赊”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出谷口的宁静与广袤,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接着,通过“春深多遇雨,夜静独鸣蛙”,诗人将春天的多雨与夜晚的宁静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氛围。这种氛围在“云暗未通月,林香始辨花”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诗人用细腻的观察展现了春夜的美好,尽管月光未能透出,但却能感受到林中的花香,显示出诗人敏锐的感知力。
最后,“谁惊孤枕晓,涛白捲江沙”一联,诗人用“孤枕”表达自己独处的状态,同时又通过“涛白”描绘出江河的壮阔与动感,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暗示着人生的孤独与自然的力量。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传达出一种禅意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感悟,令人反思生命的真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谷口两三家:描绘了偏僻山谷的宁静与人烟稀少。
- 平田一望赊:展现开阔的田野,远望无际。
- 春深多遇雨:春天已经深了,常常下雨,象征春天的生机。
- 夜静独鸣蛙:夜晚静谧,青蛙的鸣叫增添了生动的气氛。
- 云暗未通月:云层遮蔽,月光未能透出,暗示心境的沉静。
- 林香始辨花:开始能闻到花香,表明春天的气息渐浓。
- 谁惊孤枕晓:独自一人,清晨时分被什么惊扰。
- 涛白捲江沙:江水翻滚,形成的白色泡沫,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涛白”形容江水的白色泡沫,赋予自然以生动的形象。
- 拟人:通过“惊”字,表现出自然与人的互动,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生命孤独的思考,体现出一种禅意的哲学观。
意象分析:
- 谷口:象征安静、隐秘的生活。
- 蛙声:代表生机与夜晚的灵动。
- 云月:象征心境的沉静与思考。
- 花香:春天的气息,象征生命的希望。
- 涛声:自然的力量,象征人生的波折与洪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谷口”意指: A. 山谷的出口
B. 偏僻的地方
C. 人烟稠密的地方 -
“春深多遇雨”描述的是: A. 春天的干旱
B. 春天的生机
C. 夏天的炎热 -
“涛白捲江沙”中“涛白”指的是: A. 风声
B. 水波的泡沫
C. 鸟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强调孤独与思乡,与释惠觉的孤独感相似,但更侧重于情感的表达;而释惠觉则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