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龟山》
时间: 2025-01-11 08:06: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立龟峰最上头,
倚风舒啸与谁俦。
崖中曲岫苔痕破,
岛外长空浪影浮。
石冷云归山色暮,
霜寒树老海天秋。
清猿洞口声声叫,
也学登高伴客游。
白话文翻译:
独自站在龟峰的顶端,
倚着风声舒展地啸叫,不知与谁为伴。
崖壁间的曲折山岫上,苔藓的痕迹斑驳可见;
岛外的广阔天空中,浪花的影子在浮动。
岩石冷峻,云朵返回,山色在黄昏中显得沉沉;
霜寒侵染,树林苍老,海天之间显现出秋的气息。
清脆的猿声在洞口一声声地叫,
它也像我一样,攀登高处陪伴着客人游览。
注释:
字词注释:
- 龟峰:指特定的山峰,此处为诗人所登之地。
- 啸:高声呼喊,发出声音。
- 曲岫:弯曲的山峰。
- 苔痕:苔藓的痕迹。
- 长空:广阔的天空。
- 浮:漂浮,浮现。
- 石冷:岩石冷清,暗示天气寒冷。
- 霜寒:霜降带来的寒冷。
- 清猿:清脆的猿叫声。
- 伴客游:陪伴游玩的人。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传统典故,但其描写的山水意象和登高游玩的主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处的向往,这在许多古诗中都有体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辉,清代诗人,生平资料不详,但以其清丽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浓厚的山水诗特征。
创作背景: 《九日登龟山》创作于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的传统,寓意长寿与吉祥。诗人登高眺望,借此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及与友人共游的乐趣,体现了文人雅士在节日中的情感交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的场景。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描绘了登高的壮丽景色,后四句则转向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感受和思考。开篇“独立龟峰最上头”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高远的意境,诗人站在山巅,面对壮阔的自然,内心的感受愈加深邃。接着“倚风舒啸与谁俦”,诗人自问自答,展现了人独处时的思考与寂寞。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意象:崖中曲岫的苔痕、海天秋色、霜寒树老,所有的意象均渗透出一种苍凉而又美丽的感觉。诗人在自然之中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同时又不失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最后几句“清猿洞口声声叫,也学登高伴客游”,不仅描绘了猿声的清脆,也传达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诗人通过与猿的对比,表达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友人陪伴的渴望。
整首诗不仅在写景上展现了清新的山水之美,更在情感上表达了孤独与自然的共鸣,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立龟峰最上头”:诗人独自站在龟峰顶端,表现出一种高远的孤独感。
- “倚风舒啸与谁俦”:在风中呼啸,不知与谁为伴,传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 “崖中曲岫苔痕破”:描绘了崖壁上曲折的山岫与破旧的苔痕,象征时间的流逝。
- “岛外长空浪影浮”:远处的海面上,波浪的影子在浮动,表现出自然的辽阔。
- “石冷云归山色暮”:岩石的冷峻与夕阳西下的景色相结合,形成一种静谧的氛围。
- “霜寒树老海天秋”:霜寒侵袭,树林显得苍老,海天之间是秋的气息,传达出一种凄凉感。
- “清猿洞口声声叫”:猿声清脆,在洞口一声声叫,象征着自然的生命力。
- “也学登高伴客游”:猿似乎也在学习登高,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石冷云归”与“霜寒树老”,形成对称的句式。
- 拟人:将猿的叫声拟人化,增添了情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使意境更加深远。
主题思想: 诗歌以重阳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孤独、友谊及自然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人对生命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龟峰:象征高远与孤独。
- 苔痕:传达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浪影: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猿声:象征生命的欢愉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 a) 山脚
b) 岩石上
c) 龟峰顶端
d) 河边 -
诗中的“苔痕”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繁荣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美丽
d) 友谊的深厚 -
“清猿洞口声声叫”中的“清猿”表现了什么? a) 友谊
b) 孤独
c) 自然的声音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登鹳雀楼》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登鹳雀楼》:同样描绘登高情景,但更侧重于壮丽山川的感受。
- 杜甫《望岳》:同样是描写自然,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忧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清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