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和人咏物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5:33:51

海南珍制吴宫本。

粉面多风韵。

玲珑一握掌中看。

更喜金沙香骨锁连环。

画罗裙摺应难比。

叠在空箱里。

亦殊团扇向秋悲。

到得秋来便是聚头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南珍制吴宫本。
粉面多风韵。
玲珑一握掌中看。
更喜金沙香骨锁连环。
画罗裙摺应难比。
叠在空箱里。
亦殊团扇向秋悲。
到得秋来便是聚头时。

白话文翻译:

海南所珍贵的吴宫本,
粉面如花,风韵无比。
玲珑的形状,掌中轻巧可握。
更喜那金沙香骨的锁链和连环。
画罗裙的折叠,恐怕难以比拟。
叠放在空箱里,显得格外孤寂。
就像团扇在秋天的悲伤,
等到秋天来临便是相聚的时候。

注释:

  • 吴宫本:指的是一种特定的珍稀物品,可能与古代的宫廷文化相关。
  • 粉面:形容女子的面容如花,风韵优雅。
  • 金沙香骨:可能指一种精致的饰品,带有香气的骨制物品。
  • 画罗裙:绘有图案的丝绸裙子,象征华美的服饰。
  • 团扇:一种圆形的扇子,常用于夏日的消暑,寓意着女性的柔美和闲适。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内容暗示了古代宫廷生活中的珍稀物品和女子的优雅气质。诗中提到的“团扇”与“秋”结合,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相聚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常描绘女性的风采与生活中的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视,诗中描绘的珍稀物品和女性之美反映了当时文化的追求和审美观。

诗歌鉴赏:

《虞美人 和人咏物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与美好意象的诗作。诗中通过描写海南珍制的吴宫本,勾勒出一种华美而又孤寂的氛围。开篇便以珍贵的物品引入,展现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粉面多风韵”一句,展现出诗人对女性美丽的赞美,而“玲珑一握掌中看”则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予读者一种触感上的美感体验。后面的“金沙香骨锁连环”让人感受到一种精致与奢华,同时也暗示了物品背后的情感寄托。

诗的最后两句“亦殊团扇向秋悲。到得秋来便是聚头时。”则引入了时间的流逝与人情的聚散,暗示了在美丽与孤独之间的对比,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整体而言,诗作不仅仅是对物品的描写,更是对生活、情感和时间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南珍制吴宫本:开篇引入了珍稀的物品,设置了诗的主要意象。
  2. 粉面多风韵:赞美女性的美丽,强调其优雅的气质。
  3. 玲珑一握掌中看:通过细致的描写,突出物品的精致与美妙。
  4. 更喜金沙香骨锁连环:进一步描绘物品的珍贵和香气,增加感官体验。
  5. 画罗裙摺应难比:用华美的裙子作比较,强调物品的独特性。
  6. 叠在空箱里:暗示孤独与遗忘,反映内心的情感。
  7. 亦殊团扇向秋悲:团扇与秋天的结合,传达出时光流逝的悲伤。
  8. 到得秋来便是聚头时:预示相聚的期待,带有一丝温暖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粉面多风韵”,将美丽与风韵比拟,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团扇向秋悲”,赋予物品情感,深化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视,同时探讨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孤独与相聚的期待,展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宫本:象征珍贵与独特。
  • 粉面:美丽与优雅的象征。
  • 金沙香骨:华美与香气并存,代表奢华。
  • 画罗裙:美丽服饰的象征,代表女性的柔美。
  • 团扇:悠闲与夏日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吴宫本”象征什么?

    • A. 普通物品
    • B. 珍贵的物品
    • C. 书籍
    • D. 食物
  2. “粉面多风韵”中的“风韵”指的是什么?

    • A. 风景
    • B. 风采与气质
    • C. 风向
    • D. 风速
  3. 诗中提到的“团扇”在秋天象征什么?

    • A. 孤独与悲伤
    • B. 快乐与欢聚
    • C. 夏日的消暑
    • D. 旅行的工具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相比于汪东的细腻描写,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感慨,但更加突出情感的细腻与深邃。两者均在表达对女性美的赞美中有所不同,汪东更侧重于物品的珍贵与孤独,而李清照则着重于情感的波动与变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