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时间: 2025-02-04 16:10:25

东风庭院。

寂寞珠帘卷。

小立花阴题句懒。

又见旧时双燕。

树头一点残阳。

薄寒飘尽蔫香。

墙外谁家玉笛,等闲吹断人肠。

意思解释

清平乐

原文展示:

东风庭院。寂寞珠帘卷。小立花阴题句懒。又见旧时双燕。树头一点残阳。薄寒飘尽蔫香。墙外谁家玉笛,等闲吹断人肠。

白话文翻译:

东风吹拂着庭院,珠帘在寂寞中轻卷。站在花阴下,我懒得题写诗句。又看见了旧时的双燕飞回。树梢上挂着一丝残阳,微寒的空气里飘散着凋零的花香。墙外不知哪家吹奏着玉笛,轻易地就让人心肠断裂。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风:春风,象征春天的到来。
  • 珠帘:装饰用的帘子,具有华丽和宁静的意象。
  • 小立:轻松站立,表示一种随意的状态。
  • :指心情懒散,没有兴致。
  • 旧时双燕:指春天回归的燕子,象征着往昔的美好。
  • 残阳: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无奈。
  • 蔫香:形容花香凋零的状态,暗示失落。
  • 玉笛:美丽的笛子,象征音乐的优雅和情感的寄托。

典故解析:

  • “双燕”常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诗经》中有类似的描写,常用来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江瑛,清代女词人,擅长词作,以清丽脱俗的风格著称。她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清平乐》创作于江瑛的晚年,时值春季,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同时也夹杂着对过往的感怀与对现实的淡淡忧伤。

诗歌鉴赏:

《清平乐》以清新典雅的风格描绘了春天的庭院景象,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画面感。诗中通过“东风”“珠帘”“花阴”等词汇,构建了一个静谧而又略显孤独的环境,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在春天的庭院中,面对自然而然的景象,却又感到一丝懒散和无奈,暗示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渴望。

“又见旧时双燕”,燕子作为春天的使者,带来的是对旧日情景的回忆,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树头一点残阳”则通过残阳的意象,增强了时间流逝的悲伤,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最后两句“墙外谁家玉笛,等闲吹断人肠”,引入了外部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情感的对比。笛声带来的不仅是悦耳,更是一种孤独和心痛,透过音乐传递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和对人事无常的惆怅。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上都极为精妙,展现了江瑛作为女词人的细腻与敏感,也让人感受到那种难以忘怀的春日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风庭院: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庭院的景象充满生机。
  2. 寂寞珠帘卷:珠帘的轻卷与寂寞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孤独的美感。
  3. 小立花阴题句懒:在花阴下站立,诗人感到懒散,不想写诗,反映出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
  4. 又见旧时双燕:燕子的出现勾起了对过去的回忆,带有一丝温情。
  5. 树头一点残阳:夕阳的存在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带来淡淡的忧伤。
  6. 薄寒飘尽蔫香:微寒的空气中,花香已然凋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
  7. 墙外谁家玉笛:引入外部元素,笛声传来,打断了诗人的沉思。
  8. 等闲吹断人肠:笛声轻易地割断了人的情感,暗示了思念之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残阳”比喻为时间的流逝。
  • 拟人:用“懒”来形容诗人的心情,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情感。
  • 对仗:如“墙外谁家玉笛,等闲吹断人肠”,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庭院景象,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思考,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情感脆弱的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带来新生和希望。
  • 珠帘:象征着美好与宁静的生活环境。
  • 双燕:象征着春天的回归和旧日的美好。
  • 残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玉笛:象征优雅的音乐,传递情感的工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东风庭院”中的“东风”象征什么意思? a) 秋天
    b) 春天
    c) 冬天

  2. 诗中提到的“旧时双燕”代表了什么? a) 过去的悲伤
    b) 对往昔美好的怀念
    c) 未来的希望

  3. “墙外谁家玉笛”中的“玉笛”象征什么? a) 音乐的优雅
    b) 生活的烦恼
    c) 过去的爱情

答案:

  1. b) 春天
  2. b) 对往昔美好的怀念
  3. a) 音乐的优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江瑛的《清平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以细腻的情感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江瑛更强调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的波动与叹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江瑛诗词集》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