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清平乐
作者: 卢青山 〔当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苏辛去后,剩蚀风流帚。
八代文衰能扫否?
梦与苍茫同做。
一丸古月依人,
伫塘蛙蟋无凭。
吹上狂心了了,
天风为我昌行。
白话文翻译:
苏轼与辛弃疾去世后,剩下的只有飘荡的风与浑浊的诗歌。
八代以来的文风衰退,是否能够被扫除?
我与苍茫的梦同在一处。
一轮古老的明月依旧照耀着我,
在池塘边,青蛙与蟋蟀没有依凭。
微风拂过,心中狂热的情感渐渐显露,
天风为我助力,奔向理想的远行。
注释:
- 蚀风流帚: 意指诗歌的影响力和风流之气已被侵蚀,未能再展现光辉。
- 八代: 指的是八个历史朝代,暗指文艺的衰落。
- 苍茫: 指广阔而空旷的状态。
- 一丸古月: 比喻古老的文化与记忆。
- 蛙蟋: 指池塘中的青蛙和蟋蟀,象征自然的鸣唱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青山,现代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受到广泛关注。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命题的探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当代,正值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诗人借古喻今,对文人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对过去文人风采的追忆与对现代文艺衰退的忧虑。
诗歌鉴赏:
《清平乐》通过对历史文人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当代文艺现状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到苏轼与辛弃疾,二人皆为历史上杰出的词人,诗人通过他们的离去象征着一种文化的空缺与失落。接下来的“八代文衰”则进一步揭示了文艺的衰退,使人感到一种无奈和痛心。
诗中“梦与苍茫同做”,诗人通过梦的意象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渴望与失落。最后“天风为我昌行”则传达了对于未来的希望和追求,尽管现实艰难,依然要勇敢前行。
整首诗情感丰富,富含哲理,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向往,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坚韧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苏辛去后: 表达对历史文人的怀念。
- 剩蚀风流帚: 意指当今文艺的衰退与失落。
- 八代文衰能扫否?: 质疑当代是否能恢复往日的文艺辉煌。
- 梦与苍茫同做: 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 一丸古月依人: 传达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伫塘蛙蟋无凭: 自然的声音象征着诗人的孤独。
- 吹上狂心了了: 反映出内心的激情与渴望。
- 天风为我昌行: 表达对未来的希望与坚定。
-
修辞手法:
- 比喻: “一丸古月”比喻古老文化的光辉。
- 拟人: “蛙蟋无凭”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文化的传承与衰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揭示了历史与当代之间的联系与对比。
意象分析:
- 古月: 象征古老文化的智慧与美好。
- 蛙蟋: 代表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宁静。
- 天风: 代表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历史文人是谁?
A. 杜甫与李白
B. 苏轼与辛弃疾
C. 白居易与李贺
D. 陶渊明与王维 -
“八代文衰能扫否”中的“八代”指的是:
A. 八个朝代
B. 八个诗人
C. 八种风格
D. 八个季节 -
诗中提到的“古月”象征了什么?
A. 自然的景色
B. 文化的光辉
C. 个人的情感
D. 诗人的理想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风格豪放,情感深邃。
- 辛弃疾的《青玉案》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时代的反思,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选》
- 《现代诗歌创作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