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时间: 2025-01-27 03:19:15

多寒易雨。

春事都相误。

愁过黄昏无著处。

宝篆烧残香缕。

低鬟暗摘明珰。

罗巾挹损残妆。

檐外几声风玉,丁东敲断人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朱敦儒〔宋代〕

多寒易雨。春事都相误。
愁过黄昏无著处。
宝篆烧残香缕。
低鬟暗摘明珰。
罗巾挹损残妆。
檐外几声风玉,
丁东敲断人肠。

白话文翻译:

这场寒冷的雨来得太频繁,春天的事情都被耽误了。
愁苦过了黄昏却没有归处。
香缕的残余在宝篆上燃烧。
低垂的鬓发轻轻摘下明亮的耳环。
罗巾轻拂,妆容也随之受损。
檐外几声风铃,
如同敲打着我的心肠。

注释:

  • 多寒易雨:冬春交替时,天气寒冷多变,容易下雨。
  • 春事都相误:春天的事物因天气原因而受到影响,无法如愿。
  • 愁过黄昏无著处:到了黄昏,愁苦的心情无处可去。
  • 宝篆:一种香料,燃烧后释放香气。
  • 明珰:指耳环等饰物,常用以装饰女性。
  • 罗巾:轻薄的丝巾,常用来包头或遮面。
  • 风玉:风铃,随风发出清脆的声音。
  • 丁东敲断人肠:形容风铃声如同敲打人的心肠,传达出深切的思念和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字子华,号东山,宋代诗人。以词作著称,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语言清新流畅,富有情趣。他的词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交融,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清平乐”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生活不易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感慨,表达内心的愁苦与孤独。此诗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普遍心态。

诗歌鉴赏:

朱敦儒的《清平乐》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春日的阴郁与心中的愁苦。开篇“多寒易雨”,道出了季节交替的无常与不确定,似乎春天的到来并没有给人带来期待的温暖,反而是寒冷和多雨的困扰。接下来的“愁过黄昏无著处”更是将这种愁苦深化,黄昏的意象总是与孤独和失落相伴。

“宝篆烧残香缕”一句,将气味的细腻与愁苦的情感结合,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忧伤。随后“低鬟暗摘明珰”,在视觉和触觉上增添了层次感,耳环的摘下仿佛是一种对美好时光的告别,象征着失去与遗憾。

后面的“罗巾挹损残妆”则强调了女性在愁苦中的脆弱,轻薄的丝巾与妆容的受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心碎。最后的“檐外几声风玉,丁东敲断人肠”,以风铃声收尾,声声入耳,似乎在无情地敲打着人的心,传达出深沉的思念和痛苦。

整首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情感层层递进,展现了作者在春天的愁苦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失落,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多寒易雨:春季多变的气候,反映了自然的不和谐。
  • 春事都相误:暗示春天的美好希望难以实现。
  • 愁过黄昏无著处:黄昏时分的孤独感。
  • 宝篆烧残香缕: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忆。
  • 低鬟暗摘明珰:表现女性的脆弱与难以承受的悲伤。
  • 罗巾挹损残妆:进一步加强了失落感。
  • 檐外几声风玉,丁东敲断人肠:用声音传达深切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丁东”比喻风铃声,形象生动。
  • 拟人:风铃声如同在敲打人的心肠,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词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透出一种深沉的愁苦与思念,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雨:象征着春天的无常与愁苦。
  • 黄昏:象征着失去与孤独的时刻。
  • 香缕:代表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 耳环:象征着美丽与失落。
  • 风铃:象征着思念与心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多寒易雨”中的“寒”指的是什么季节的特征?

    • A. 夏季
    • B. 冬季
    • C. 春季
    • D. 秋季
  2. “愁过黄昏无著处”中的“著处”意指什么?

    • A. 安身之地
    • B. 快乐之处
    • C. 工作之地
    • D. 旅行之地
  3. 诗中提到的“宝篆”是什么?

    • A. 一种食物
    • B. 一种香料
    • C. 一种乐器
    • D. 一种衣物

答案:

  1. C. 春季
  2. A. 安身之地
  3. B. 一种香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女性的细腻情感,但在情绪上更为轻快与婉约。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亦以春天为背景,但在情感表达上更为豪放,显示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朱敦儒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