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清·十八夜月 其六》
时间: 2025-01-26 01:4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望苍茫,来何迟也,夜寒独立搔首。
为损容颜,懒又邀人杯酒。
料此际虎阜笙歌,尽今夕翠樽红袖。
知否。是吴姬赏月,怕迟十九。
恰应潮生日候。有蚌彩涵波,舒光欲斗。
一样清辉,觉道盘痕减旧。
感秋气不耐繁华,偏积下三分消瘦。
今后。漫随人冷澹,更阑独守。
白话文翻译
向东望去,远处苍茫,月色来得何等迟缓,我独自站在寒冷的夜里,搔首思索。为了不让容颜受损,不再邀请人来共饮杯酒。想必此刻,繁华的场所里,歌舞升平,红袖翠樽尽皆在今夜。你知道吗?这是吴姬在赏月,怕是赶不上十九。正好迎合潮生之际,有蚌壳的彩光映照水波,光辉舒展欲与月斗。一样的清辉,似乎觉得盘中的痕迹已减薄了。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无法忍受繁华的琐碎,偏偏积累下身心的消瘦。今后,任凭人们冷淡,我将独自守候这夜晚。
注释
- 苍茫:形容远处景色模糊而广阔,通常指夜空或大海。
- 搔首:形容焦虑、烦恼的神态,常用来表达思索或等待的心情。
- 吴姬:指吴地的歌妓,通常与月下赏酒、歌舞相关联。
- 潮生:指潮水上涨的时刻,寓意自然循环和时光的流逝。
- 蚌彩:指蚌壳的光彩,象征自然之美与清澈的水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之隽(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在夜晚独自赏月,感受到秋天的凉意,思索人生与自然的关系。
诗歌鉴赏
《月华清·十八夜月 其六》以清冷的月夜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描绘的夜晚宁静而又孤寂,诗人东望苍茫,心中思绪万千。明月与歌舞的对比,反映出诗人与世俗繁华的隔阂,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缅怀与对现状的无奈。
诗中“为损容颜,懒又邀人杯酒”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外界社交的厌倦,内心渴望宁静与独处,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深刻思考。在“感秋气不耐繁华,偏积下三分消瘦”中,诗人将秋天的萧瑟与自身的消瘦相联系,揭示了内心的孤独与疲惫。
整首诗以清丽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令人深思。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诗人不仅仅在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更在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望苍茫,来何迟也:诗人向东眺望,感到月光来得迟缓,表现出一种期待与焦虑。
- 夜寒独立搔首:在寒冷的夜晚,诗人独自站立,思索着什么,体现了孤独的感觉。
- 为损容颜,懒又邀人杯酒:因担忧容颜受损,诗人懒得邀请他人共饮,表现出内心的疲惫与不愿社交的心态。
- 料此际虎阜笙歌,尽今夕翠樽红袖:诗人想到此刻繁华的场所,极尽欢愉的描绘,形成鲜明对比。
- 知否。是吴姬赏月,怕迟十九:提到吴姬,表达对她欣赏月色的共鸣。
- 恰应潮生日候:正值潮水上涨的时刻,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 有蚌彩涵波,舒光欲斗:描写水波的光彩,象征自然的美好。
- 一样清辉,觉道盘痕减旧:月光依旧柔和,似乎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 感秋气不耐繁华:秋天的气息让人感到厌倦繁华。
- 偏积下三分消瘦:心灵的消瘦与身体的疲惫相互交织,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
- 今后。漫随人冷澹,更阑独守:面对未来,诗人选择独自守候,表现出一种自我放逐的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翠樽红袖”,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月光与人情、繁华相对比,突出孤独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繁华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孤独的深刻感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华:象征清冷与宁静,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 吴姬:代表了过往的繁华与美好,反映了诗人对过时光的怀念。
- 秋气:象征萧瑟与孤独,暗示诗人内心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姬”主要象征什么?
- A. 繁华的生活
- B. 诗人的朋友
- C. 自然的美好
- D. 月下的孤独
-
诗人对“杯酒”的态度是?
- A. 渴望欢聚
- B. 感到厌倦
- C. 享受饮酒
- D. 忘却烦恼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黄之隽的《月华清·十八夜月 其六》更侧重于对孤独与内心感受的探讨,而李白则更强调对亲情的思念。两者皆以月亮为意象,却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