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 其三》
时间: 2024-09-19 21:55: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握衡平地纪,观象正天枢。
祺祥钟赤县,灵瑞炳皇都。
更受昭华玉,还披兰叶图。
金波来白兔,弱木下苍乌。
玉斗调元协,金沙富国租。
青丘还扰圃,丹穴更巢梧。
安乐新成庆,长生百福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和谐安宁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民众幸福的期盼。首先,诗人提到平衡与正直的天文观测,象征着宇宙的和谐和人间的正义。接着,提到吉祥的声音在大地上回荡,灵气照耀着皇城。诗中接着描绘了珍贵的玉石和兰花的美丽,象征着繁荣与高贵。然后,提到金色的波浪与白兔,弱木下有苍鸦,象征着自然的和谐。接下来,提到玉斗与金沙,象征着财富与安定。最后,诗人祝愿新年带来安乐和长寿,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注释:
- 握衡:指掌握或把握平衡。
- 观象:观察天象,指天文学的研究。
- 祺祥:吉祥的预兆。
- 灵瑞:神灵的瑞气。
- 昭华玉:美好的玉石,象征着珍贵。
- 兰叶图:兰花的图案,象征高洁。
- 金波:金色的波浪,象征财富。
- 苍乌:指乌鸦,象征自然中的生物。
- 玉斗:用玉制成的斗,象征公正和财富。
- 金沙:金色的沙子,象征富裕。
- 青丘: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美好的地方。
- 丹穴:传说中的洞穴,象征吉利的居所。
- 百福符:象征着众多的福气与祝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子山,号慕宗,出生于东魏时期,后归属于北齐。庾信以其才华横溢而闻名,尤其以诗歌及散文成就显著。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典雅,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是庾信在政治动荡和个人生活艰难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这首诗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庾信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开头的“握衡平地纪”展示了诗人对宇宙法则的理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接下来的“观象正天枢”则强调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秩序,隐喻着人间的政治理想。
整首诗的意象交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特别是在描绘“金波来白兔”和“弱木下苍乌”时,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结合,令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最后的“安乐新成庆,长生百福符”更是将诗的主题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握衡平地纪:掌握地球的平衡与秩序,象征着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 观象正天枢:观察天象,说明对宇宙法则的尊重。
- 祺祥钟赤县:吉祥的预兆在大地上传播,象征着国家的未来。
- 灵瑞炳皇都:神灵的光辉照耀着皇城,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期望。
- 更受昭华玉:得到美好珍贵的东西,象征着繁荣与富贵。
- 还披兰叶图:披着兰花的图案,寓意高洁与优雅。
- 金波来白兔:金色的波浪如白兔般奔腾,象征着财富与活力。
- 弱木下苍乌:弱小的树下有苍鸦,表明自然的和谐。
- 玉斗调元协:玉斗象征着公正,调和了天地的元气。
- 金沙富国租:金色的沙子象征着国家的富裕与繁荣。
- 青丘还扰圃:青丘之地仍在扰动,寓意美好生活的追求。
- 丹穴更巢梧:丹穴中再建巢穴,象征着安定的居所。
- 安乐新成庆:愿新年带来安乐与庆祝。
- 长生百福符:祝愿长寿与幸福,寓意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金波、白兔等形象比喻财富与希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使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使用兰花、玉石等象征美好与高贵的意象,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安宁、富裕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国家繁荣与民族幸福的期盼。诗人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展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衡平:象征公平与正义。
- 天枢:象征宇宙的中心,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 祺祥:象征吉祥与美好。
- 灵瑞:象征神秘与灵性。
- 昭华玉:象征财富与高贵。
- 兰叶:象征高雅与纯洁。
- 金波:象征财富与繁荣。
- 苍乌:象征自然的生命力。
- 百福符:象征幸福与长寿的祝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国家和人民的幸福
- C) 个人情感
-
“握衡平地纪”中的“握衡”指的是?
- A) 抓住机会
- B) 掌握平衡
- C) 观察天象
-
“金波来白兔”比喻什么?
- A) 财富与活力
- B) 自然的和谐
- C) 个人的追求
答案:
- B) 国家和人民的幸福
- B) 掌握平衡
- A) 财富与活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春望》: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国家动乱中的忧虑与期盼。
诗词对比:
- 庾信 vs. 李白:庾信的诗歌多关注国家与民生,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庾信诗全集》
- 《南北朝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