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南雁山
作者: 陈埴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千峰历罢寄山窗,酒力诗狂总未降。
月白洞门花落尽,天华表鹤气飞双。
岩边瀑雪寒侵梦,涧底笙箫冷韵腔。
且喜懒残煨芋熟,不妨久话共秋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山中幽居的情景,诗人经历了千山万水,终于在山窗前停下,尽管酒已醉,诗意依旧未减。明月照耀下,洞口的花已凋零,天上飞翔的鹤儿恰似双双。岩边的瀑布如同雪一般,冷风侵扰着我的梦境;涧底的笙箫声在寒冷中显得格外清幽。幸好煮熟的芋头还热,何妨在这里长谈,分享这秋天的惬意。
注释:
- 千峰: 指许多山峰。
- 酒力: 酒的力道,指醉意。
- 诗狂: 形容诗情高涨。
- 月白: 月光明亮。
- 洞门: 洞口,指诗人所在的山中住所。
- 天华表: 指天空的华美景象。
- 寒侵梦: 冷风侵扰梦境。
- 涧底笙箫: 指溪流底部的乐器声,形容音乐的清冷。
- 懒残煨芋: 懒得去做事,指煮熟的芋头。
- 秋缸: 指秋天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埴,字子敬,号浑江,南宋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他的作品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隐居山中的生活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可能希望通过诗歌表达与世无争的理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歌鉴赏:
《南雁山》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全诗以山窗为视角,展现出一幅宽广的山水画卷,诗人似乎已在千山万水间游历,最终选择在这座山中寻求内心的宁静。诗中的“酒力诗狂”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中所体验的愉悦与醉心,而“月白洞门花落尽”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在自然意象的描绘上,诗人通过“岩边瀑雪”和“涧底笙箫”将寒冷的氛围与音乐的清幽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最后以“懒残煨芋熟”一语,传达出一种生活的惬意与简单的快乐,诗人似乎在表达对生活细节的珍视,享受着与友人共度的时光。整首诗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无尽的惬意,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峰历罢寄山窗: 诗人经历了许多山峰,最终停驻在山窗中,暗示了一种归属感。
- 酒力诗狂总未降: 尽管酒意已浓,诗人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创作热情。
- 月白洞门花落尽: 明亮的月光照射下,洞口周围的花已凋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天华表鹤气飞双: 空中飞翔的鹤,象征着自由与高洁。
- 岩边瀑雪寒侵梦: 瀑布的水如雪般冰冷,侵扰着诗人的梦境,暗示梦境的脆弱。
- 涧底笙箫冷韵腔: 低沉的笙箫声在寒冷中显得格外清晰,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 且喜懒残煨芋熟: 幸好还有简单的美味,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
- 不妨久话共秋缸: 不妨在此长谈,享受秋天的气氛,体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酒力诗狂”与“月白洞门”,形成音韵的和谐美。
- 比喻: “瀑雪”比喻瀑布的冰冷,增强了感官体验。
- 意象: “千峰”、“月白”、“笙箫”等意象层层叠加,构建出丰富的自然情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友谊的珍惜,展现了隐逸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峰: 象征着旅途与探索。
- 月白: 代表清澈与宁静。
- 鹤: 象征高洁与自由。
- 瀑雪: 表达寒冷与清幽。
- 笙箫: 代表音乐与内心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千峰”指的是什么?
- A. 许多山峰
- B. 一座山
- C. 一片森林
-
“酒力诗狂”中“酒力”指什么?
- A. 酒的浓度
- B. 酒的影响力
- C. 酒的种类
-
诗人最后一联提到的“秋缸”是什么意思?
- A. 秋天的景象
- B. 秋天的食物
- C. 秋天的饮品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 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 《夜泊牛津》 by 李白: 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对比:
- 《南雁山》与《早发白帝城》: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南雁山》更注重内心的宁静,而《早发白帝城》则表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