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引》
时间: 2025-04-29 03:55: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胥引
万千愁绪,廿九年华,桃花命短。
取印提戈,不及看貌睟盘暖。
一缕药灶残烟,似个侬肠断。
姊妹花繁,人闲天上相伴。
玉匣无情。殉萧娘但馀金碗。
妆台尘渍,仙郎书记谁管。
眼见碧落黄泉,返魂香散。
泪落君前,一声凄绝河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无尽愁苦与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诗中提到“廿九年华”,暗示了作者已过而立之年,感叹生命如桃花般短暂。尽管尝试用印和戈来寻求解脱,但仍然无法忘怀那温暖的情景。药灶上残留的烟雾,仿佛在勾起作者心中的痛楚。姊妹花盛开,似乎在天上相伴,而自己却感到孤独。玉匣是无情的,伴随萧娘的只有空余的金碗,妆台上的尘埃证明了岁月的无情。眼前的景象如同黄泉,返魂香散,生命的尽头近在咫尺。最终,泪水在君前流下,一声悲切的呼唤,似乎河流也满溢了悲伤。
注释:
- 廿九年华:二十九岁,表示年纪。
- 桃花命短:桃花的花期短暂,象征生命短暂。
- 印提戈:印和戈,象征权力与武力,表达无奈。
- 姊妹花繁:姐妹如花,象征亲情与美好。
- 玉匣无情:玉匣象征珍贵之物,而其无情则暗示失去。
- 返魂香散:指生死离别,香气消散象征生命的结束。
- 凄绝河满:形容悲伤之情,泪水如河流般满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士铨,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以抒情为主,风格细腻,常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 《华胥引》创作于清代,背景是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通过对生命脆弱的感叹,表达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惘。
诗歌鉴赏:
《华胥引》是一首充满愁苦与思念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交织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开篇“万千愁绪,廿九年华”,迅速引入了诗人的心境,青春已逝,愁苦如影随形。接下来的意象则以桃花为引,象征生命的短暂,激发了对过往的深刻反思。
诗中描绘的“药灶残烟”和“姊妹花繁”,不仅展示了生活的琐碎与亲情的美好,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特别是“玉匣无情”,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随着诗歌的深入,情感愈发浓烈,直至“泪落君前”,将全诗的悲切情绪推向高潮。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精妙,既有自然的描绘,也有情感的升华,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使得孤独与美好交织在一起,令人深思。诗人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传达出对生命无常的哲理思考,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千愁绪,廿九年华,桃花命短。
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短暂人生的感慨,愁苦如海,年华已逝,桃花短暂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
取印提戈,不及看貌睟盘暖。
试图用权力和武力来寻求解决,但却仍然无法忘怀温暖的往昔。 -
一缕药灶残烟,似个侬肠断。
药灶的烟雾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痛苦,仿佛在诉说着心中的断肠之情。 -
姊妹花繁,人闲天上相伴。
姊妹花盛开,自然的美好却让诗人感到孤独。 -
玉匣无情。殉萧娘但馀金碗。
珍贵的东西却带来无情的孤独,萧娘的陪伴已成往事,留下的只有空虚的金碗。 -
妆台尘渍,仙郎书记谁管。
妆台上的尘土象征着被遗忘的美好,谁来关心那些美好的记忆呢? -
眼见碧落黄泉,返魂香散。
眼前的景象如同生死的交替,香气散去,象征生命的尽头。 -
泪落君前,一声凄绝河满。
眼泪在君前流下,悲伤如河水般满溢,情感达到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桃花命短”比喻人生短暂。
- 拟人:对“玉匣”的描写赋予了感情。
- 对仗:如“姊妹花繁,人闲天上相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惘,揭示了人情冷暖和生命脆弱的主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 药灶:代表生活的琐碎与痛苦。
- 姊妹花:象征亲情与美好记忆。
- 玉匣:象征珍贵与失去。
- 黄泉:象征生死与离别。
- 泪水:象征悲伤与绝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廿九年华”指的是哪个年龄? A) 19岁
B) 29岁
C) 39岁
D) 49岁 -
“桃花命短”是用来比喻什么? A) 财富
B) 生命
C) 友情
D) 爱情 -
诗中提到的“玉匣无情”意味着什么? A) 珍贵的物品
B) 失去的爱情
C) 无情的命运
D) 美好的回忆
答案:
- B) 29岁
- B) 生命
- C) 无情的命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柳永的《雨霖铃》
诗词对比: 《华胥引》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生命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生命的短暂与孤独,后者则更强调对情感的细腻描摹。两者都展现了各自时代的女性情感与命运,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