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时间: 2025-01-10 22:16:26

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

尘心消尽道心平。

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

愿闻吴越报丰登。

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意思解释

临江仙(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我劝髯张归去好,从来自己忘情。
尘心消尽道心平。
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
愿闻吴越报丰登。
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白话文翻译:

我劝张髯(张弼秉道)还是回去吧,从来都是自己忘却了情感。
尘世的心思消尽了,道心也就平静了。
江南与塞北,哪里不适合行走呢?
俎豆和庚桑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拜托你把这些告诉南荣。
希望能听到吴越的丰收消息。
如果君王有问,结袜就要靠王生了。


注释:

  • 髯张: 指张弼秉道,髯表示他的长胡须。
  • 尘心: 指对世俗事物的牵挂和烦恼。
  • 道心: 指追求道理和真理的心境。
  • 俎豆: 指祭祀用的器具,这里象征着往事。
  • 南荣: 指南方的荣盛景象。
  • 结袜: 可能指在宫廷中做事或生活的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韵,又有细腻的情感。他的作品反映了他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辛未年,苏轼在离开杭城前往润州的途中,与张弼秉道告别。此时,苏轼的政治生涯经历了多次波折,他的作品常常寄托着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临江仙》是苏轼的一首抒怀词,通过对话和劝慰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开篇的“我劝髯张归去好”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劝他不要留恋世俗情感,而是应当追求一种内心的平静。接下来的“尘心消尽道心平”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心灵自由的向往,暗示着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理想境界。

诗中提到的“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体现了诗人胸襟开阔的胸怀,江南的美丽与塞北的壮阔都可以成为心灵的归宿,表达了对广阔人生的向往。而“俎豆庚桑真过矣”则是对往事的回顾,显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中琐事的淡然态度。

整首词不仅有着深厚的友谊,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最后的几句“愿闻吴越报丰登”与“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则是对乡邦丰收的期盼和对友人王生的信任,展现了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我劝髯张归去好: 直接劝告朋友回去,表明关心。
    2. 从来自己忘情: 表达自己对情感的超然态度。
    3. 尘心消尽道心平: 说明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4. 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表达对生活的探索和宽广的视野。
    5. 俎豆庚桑真过矣: 反思过去的事情,感叹时光流逝。
    6. 凭君说与南荣: 请朋友代为转达自己的问候。
    7. 愿闻吴越报丰登: 期待家乡的丰收。
    8. 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 表达对王生的依赖与信任。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词的音韵美。
    • 比喻: “尘心”“道心”将心境具象化,形象生动。
    • 设问: “君王如有问”引发对未来的思考。
  •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表达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对友人的关怀,反映了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江南与塞北: 象征着南北文化的交汇与人生的广阔。
  • 俎豆: 代表过去的回忆与经历。
  • 丰登: 代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劝告髯张回去的原因是什么?

    • A. 忘却情感
    • B. 回家过节
    • C. 追求事业
    • D. 旅行
  2. “尘心消尽道心平”中的“道心”指的是什么?

    • A. 物质生活
    • B. 心灵的安宁
    • C. 追求的目标
    • D. 对友谊的珍视
  3. 诗中提到的“愿闻吴越报丰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家乡的思念
    • B. 对未来的失望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友谊的冷漠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的《临江仙》和李白的《将进酒》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但苏轼更多地关注于内心的宁静,而李白则强调豪情壮志和对饮酒的热爱。

参考资料:

  • 《苏轼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