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人八座复中台,想见书堂山杏开。
四十余年僧屈指,时因秋雁寄声来。
白话文翻译:
这位隐居的朋友在八座山中又建起了中台建筑,我想必会看到书堂旁的杏树开花。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在这里像僧人一样屈指计算,偶尔听到秋雁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注释:
- 幽人:隐居的人,指隐士或隐居的朋友。
- 八座:指八座山,可能是指山的名称或数量。
- 中台:山中的一个建筑,可能是指居住或修行的地方。
- 书堂:书房、读书的地方。
- 山杏:杏树,春天开花,象征美好。
- 四十余年:指时间的久远,表明诗人对过往的感慨。
- 僧屈指:僧人屈指计算时间,表达时间的流逝。
- 秋雁:秋天的雁,象征远方的消息。
典故解析:
- 隐士:在古代,中国有隐士文化,许多文人选择隐居于山林之中,追求清净和自我修养。
- 秋雁:在古诗中,雁常常被用来象征思念和远方的联系,尤其是在秋天迁徙的场景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代表了“江西诗派”。其诗风清新自然,富有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黄庭坚隐居生活时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变迁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展现了黄庭坚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的开头“幽人八座复中台”,展现了山中幽静的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以“想见书堂山杏开”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象的期待,杏花的盛开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暗示着隐士生活的美好与活力。
“四十余年僧屈指”,则引入了时间的流逝,诗人屈指算算,四十多年已过去,这种时间的感慨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最后一句“时因秋雁寄声来”则通过秋雁的叫声,引发了对友人的思念,秋雁象征着远方的联系与思念,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人八座复中台”:描绘了隐居者在山中的生活环境,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体现了隐居的宁静和美好。
- “想见书堂山杏开”: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杏花的盛开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四十余年僧屈指”:时间的流逝使人感到无奈,四十年如白驹过隙,时间给人带来的感慨。
- “时因秋雁寄声来”:通过秋雁的声音引发思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雁”比作思念的寄托。
- 拟人:将雁的鸣叫赋予情感,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情感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人:象征隐士生活,代表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 八座:象征群山的巍峨与壮丽,隐喻诗人的心境。
- 山杏: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机,代表希望。
- 秋雁:象征思念与远方的联系,体现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人”指的是谁?
- A. 隐士
- B. 僧人
- C. 诗人
-
“想见书堂山杏开”中“杏开”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结束
- B. 春天的希望
- C. 秋天的到来
-
诗中提到的时间有多长?
- A. 30年
- B. 40年
- C. 50年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了隐居与孤独的主题。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与隐居生活的和谐美。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王维:两位诗人在山水田园诗中都表现了隐居的理想与自然的和谐,但黄庭坚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人际关系的思念,而王维则更关注自然的美丽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黄庭坚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