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四十首 其二十》
时间: 2025-02-04 17:04: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鲁阳仰挥戈,羲和为纡辔。
耿恭俯拜井,涌液出荒地。
精诚所感格,高厚靡不至。
人生亦良难,如何殄其类。
蓬蒿满六合,惭愧真宰意。
白话文翻译
鲁阳高高举起戈矛,羲和驾着马车缓缓行进。
耿恭在井边恭敬地俯身,泉水涌出荒芜的土地。
真诚的心感动了天地,高大而厚重的东西都不可能到达。
人生实在艰难,怎样才能消灭自己同类呢?
满天都是蓬蒿,真令人惭愧,难道这就是宇宙的本意吗?
注释
字词注释:
- 鲁阳:指鲁阳山,寓意高亢。
- 羲和: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代表光明与温暖。
- 耿恭:古代人名,象征对自然的尊重。
- 殄:消灭,灭绝。
- 蓬蒿:杂草,生长繁茂,象征荒凉。
典故解析:
- “羲和为纡辔”:引自古代神话,羲和为太阳神,象征着光明与引领。
- “耿恭俯拜井”:表达对自然泉水的敬畏,体现人对自然的谦卑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诗人、政治家,文学成就斐然。他的诗风以豪放、沉郁著称,常表达对时事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感受到人生的艰难与无奈,借古代神话与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类命运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杂诗四十首 其二十》通过描绘神话与自然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开篇提到的“鲁阳”与“羲和”,象征着高远与光明,暗示着理想与追求。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转向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感叹“人生亦良难”,显示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与无助。尤其是最后一句“蓬蒿满六合”,展现了大自然的荒凉与人类的惭愧,强化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哲理性与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鲁阳仰挥戈”: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
- “羲和为纡辔”:体现出光明的引导,但同时也暗示着束缚与限制。
- “耿恭俯拜井”:反映出对自然的恭敬与谦卑。
- “涌液出荒地”: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诞生。
- “精诚所感格”:强调真诚的力量,能够感动天地。
- “人生亦良难”:直指人生的艰难与困惑。
- “如何殄其类”:反思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 “蓬蒿满六合”:描绘出自然的荒凉,生发出人类的惭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鲁阳”与“羲和”象征理想与光明。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增强感情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人在自然与社会中的渺小与无奈,强调真诚与自省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鲁阳:象征理想与追求。
- 羲和:代表光明与温暖。
- 井:象征生命与源泉。
- 蓬蒿:象征荒凉与生存的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鲁阳仰挥戈”中的“鲁阳”象征什么?
- A. 光明
- B. 理想
- C. 荒凉
- D. 时间
-
“蓬蒿满六合”表现了什么心情?
- A. 喜悦
- B. 自豪
- C. 惭愧
- D. 愤怒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刘基的诗更加内省,体现出对生命困境的深刻感悟,而李白则更加豪放,表现出对人生畅快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刘基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