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时间: 2025-01-25 03:07: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作者:尹焕 〔宋代〕
苹末转清商。溪声供夕凉。
缓传杯催唤红妆。
慢绾乌云新浴罢,裙拂地水沈香。
歌短旧情长。重来惊鬓霜。
怅绿阴青子成双。
说著前欢佯不采,飏莲子打鸳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在苕溪旁的美丽景象与感情体验。清商琴声轻轻流淌,溪水的声音为傍晚带来凉意。慢慢地,酒杯传递,催促着那位身着红妆的女子。她刚刚沐浴,乌云般的长发轻轻绾起,裙子轻拂着水面,散发出沉香的气息。歌声虽短,但旧情依然绵长。重回此地,心中不禁感慨,白发渐生。看那绿荫下,青子成双,令人怅惘。谈论往昔的欢愉,虽然假装不在意,却又被飘扬的莲子击打着心中的鸳鸯。
注释
字词注释
- 苹末:指水边的浮萍,象征着水的清凉与宁静。
- 清商:古代乐曲名,清雅动人。
- 红妆:指女子的妆容,鲜艳的装扮。
- 慢绾:缓慢地束起头发。
- 裙拂地:裙子轻轻拂过地面。
- 水沈香:水面散发出的香气。
- 青子:指青色的果实,这里象征着情侣。
- 佯不采:假装不去采摘,实则心中留恋。
- 飏莲子:四散飘扬的莲子,象征着恋情的绵长与惆怅。
典故解析
此词没有特定的典故,但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尹焕是宋代的一位词人,他的作品大多富有情感,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冷暖。生平大致活动于南宋时期,作品风格受南宋词流派影响,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一个秋日的傍晚,作者在苕溪边感受到自然的清凉与内心的惆怅,借景抒情,表达对往昔爱情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既美丽又略带忧伤的爱情故事。开头以“苹末转清商”引入,清脆的乐声和溪水的低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凉爽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幅画面中。接着,词人描绘饮酒的场景,暗示着欢聚的气氛与内心的期待,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旧情的追忆,表现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往昔的怀念。特别是“重来惊鬓霜”,一句将岁月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词中的“怅绿阴青子成双”则通过自然意象的对比,表达了恋情的美好与现实的落寞。“说著前欢佯不采,飏莲子打鸳鸯”更是将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假装不在意,但心中却无法忘怀。这首词以清丽的语言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对爱情的珍视与对时光的无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苹末转清商:水边的浮萍轻轻摇动,伴随清雅的乐声。
- 溪声供夕凉:溪水的声音为傍晚带来凉意。
- 缓传杯催唤红妆:慢慢传递酒杯,催促着美丽的女子。
- 慢绾乌云新浴罢:她刚沐浴,缓缓绾起乌黑的长发。
- 裙拂地水沈香:裙子轻拂地面,散发出水的香气。
- 歌短旧情长:歌声虽短,却勾起对旧情的深长思念。
- 重来惊鬓霜:再次来到此地,不禁感慨白发渐生。
- 怅绿阴青子成双:在绿荫下,看到成双的青子,令人怅惘。
- 说著前欢佯不采:谈论往昔的欢愉,虽假装不在意,心中却难以忘怀。
- 飏莲子打鸳鸯:飘扬的莲子轻轻打在鸳鸯上,象征着感情的细腻与缠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乐声比作溪水,形象生动。
- 拟人:溪水被赋予了“供凉”的作用,增强了情景的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加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围绕着对爱情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时光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苹末: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流动。
- 红妆:代表青春与美丽。
- 乌云:象征着女性的柔美与神秘。
- 水沈香:体现了爱情的芬芳与短暂。
- 青子: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甜蜜。
- 莲子:象征着恋情的绵长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这首词描绘的主要情景是:
A. 春天的花开
B. 秋天的傍晚
C. 冬天的雪景
D. 夏天的海滩 -
填空题
词中提到的“红妆”指的是____。 -
判断题
诗中表达的情感主要是对爱情的期待与追求。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B
- 女子的妆容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煜《虞美人》:同样表达对往昔情感的怀念。
- 温庭筠《更漏子》:描写夜晚景色与情感交织。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情与时光的感慨。
- 柳永《雨霖铃》:亦以细腻的情感描绘离别的苦涩。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处理情感时的细腻与独特风格,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
这些资料对于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古典诗词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