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锦江柳色碧依依,一片乡愁黯夕晖。
燕去楼空花乱发,莺啼草长客思归。
石头戎马窥江急,峡口风涛挟梦飞。
不见龙骧东渡日,登临赢得一沾衣。
白话文翻译:
锦江边的柳树青翠依依,映衬着我心中浓浓的乡愁在夕阳的余晖中暗淡。
燕子飞走了,楼台空寂,花瓣随风四散;黄莺在鸣叫,草长得茂盛,客人的思乡之情愈加浓烈。
石头上,戎马急切地注视着江水,峡口的风涛夹带着我的梦境飞扬。
不见当年龙骧东渡的日子,登高望远只能沾湿衣襟。
注释:
- 锦江:指的是成都市的锦江,流域内风景如画。
- 依依:形容柳树的样子,柔美而依恋。
- 乡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夕晖:傍晚的阳光,寓意时间的流逝。
- 楼空:楼台空荡,没有人,表现孤寂。
- 莺啼:黄莺的叫声,代表春天的生机。
- 草长:草木茂盛,象征生命力。
- 戎马:指的是战马,暗示战争或边疆。
- 龙骧:形容龙的气势,象征勇猛和自信。
- 沾衣:形容衣服被湿润,暗指对过往的追忆和情感的流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希邺(约1642-1700),清代诗人,字君韫,号希邺,出生于江南,生平颇具名气,以诗词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希邺流亡期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感慨。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交融,反映了他心中深刻的乡愁。
诗歌鉴赏:
《吟诗楼》是李希邺在清代动荡时期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沉思。开头几句通过描绘锦江的柳色和夕阳的余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柔美的自然场景,随之而来的却是浓重的乡愁。诗人在描写燕子离去、楼台空寂时,表达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和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惋惜。黄莺的啼鸣与茂盛的青草相呼应,生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但同时也衬托出客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后半部分,诗人将视角转向江水与战马,描绘出一种急促而紧张的氛围,暗示着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最后一句提到“龙骧东渡”,既是对历史英雄的追忆,也是对自身理想的失落与无奈。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锦江柳色碧依依”:描绘出锦江的美丽景色,柳树青翠,营造出诗人对家乡的向往。
- “一片乡愁黯夕晖”:表达了诗人因乡愁而感到的忧伤,夕阳的余晖更显得孤独。
- “燕去楼空花乱发”:燕子飞走,楼台空荡,花瓣随风飘散,象征着时间流逝与失去。
- “莺啼草长客思归”:黄莺在鸣叫,草木茂盛,这些自然景象引发了诗人更深的思乡情。
- “石头戎马窥江急”:戎马急切地望向江水,暗示着外有动荡内有忧愁。
- “峡口风涛挟梦飞”:风涛汹涌,将诗人的梦想与思绪带走。
- “不见龙骧东渡日”:回忆起往昔英雄的东渡,暗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登临赢得一沾衣”:最后的感慨,虽登高望远,却只能感受到湿衣的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骧”比喻勇猛之士,增添了历史感和深度。
- 拟人:如“燕去楼空”,赋予燕子情感,增强了诗的抒情性。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乡愁、时光流逝和对理想的追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锦江:象征着美丽和记忆。
- 柳树:代表着柔情与依恋,生动地反映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燕子:象征着离别与思念,带有强烈的时间流逝感。
- 黄莺: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但与孤独的心情形成对比。
- 戎马:象征着战争与动荡,反映出时局的不安。
- 龙骧:代表着理想与壮志,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失落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锦江”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长江
B. 黄河
C. 成都市的锦江
D. 运河 -
诗中的“乡愁”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惆怅与思念
C. 愤怒
D. 平静 -
诗中提到的“龙骧”象征什么? A. 自由
B. 理想与勇气
C. 战争
D. 平凡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比较李希邺的《吟诗楼》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故乡的感怀,但李希邺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杜甫则更多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间与空间的交织。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李希邺诗文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指南》